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联盟

劳动节:他们的衣服上,沾满了花香、汗味和泥土

发布时间:2019-05-01 20:52:34 推广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中的这首上古歌谣,仅用八个字,便写出了古人从制作工具到狩猎的全过程。可以看到,劳动及劳动人民自古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描写颂扬的对象。

劳动者们如同庞大机器上一片片看不见的齿轮,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虽不风光,却从不懈怠,共同支撑着整个世界向前运转。他们的衣服上,沾满了花香、汗味和泥土。在劳动节来临之际,文艺星青年在此借用名家篇章,向广大劳动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72年国展作品《王进喜战斗在生产第一线》。龚 仁摄

小雅·无羊

《诗经》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描绘我国古代劳动的优美诗篇。《无羊》就像是一首悠远绵长的牧歌,写尽放牧中的诗情画意。

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用白描的手法创造了高妙的诗境。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蓝天、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

秋浦歌十七首

李白

炉火绕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我国代卷帙浩繁的诗歌中,如此热情地对冶矿工人的劳动进行赞美,并不多见。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郭沫若曾说:“歌颂冶矿工人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首吧?”#p#副标题#e#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李白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诗中所写的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江水湍急、怪石峻立。诗人便抓住这一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波涛翻涌,拍打在岩石上的浪白得像雪;江滩里侧石凌出、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们为衣食所迫而勇敢地与惊涛骇浪搏斗。全诗最后一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运用了夸张地手法,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首句静态写物,次句则以动态出人。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末句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而且还因黄莺入画,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几分情趣。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我国古代不乏描写农民劳作的诗篇,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将视线移至水田插秧的农民,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这首小诗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诗中“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表现手法上,全诗无华丽词藻,无斧迹凿痕,以寻常语言、人物、事物,产生不寻常的艺术效果。#p#副标题#e#

套不住的手(节选)

赵树理

学生的神情,两个老人都看出来了。陈秉正老人没有理他,只是自豪地笑了一下就拿起自己的旱烟袋来去吸烟,王新春老人点着烟之后却教训起这个青年人来。他说:“小伙子!你不要看不起那两只手!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山是地主王子裕的,山顶上这十几段地,听老人们说从光绪三年就荒了,一直荒到宣统三年。当年间我们两家都没有寸垅田地,他给王子裕家当长工、我给王子裕家放牛。后来他来这里开荒,我长大了从放牛孩子升成长工,跟着老领工在大河滩学着种园地。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他们父子俩一钁头一钁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在我国“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赵树理的笔下,出现了许多劳动者的形象。他的短篇小说《套不住的手》,是一首对乡村劳动者的赞美诗。小说重点描写了老农陈秉正一双“跟铁耙一样、什么棘针蒺藜都刺不破”的闲不住的劳动之手。这种对“劳动之手”的描写和热情歌颂,寄托了赵树理对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美好愿望。

布面油画《钢水·汗水》/广廷渤/1981

我的老师(节选)

魏巍

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作家魏巍在这篇散文中,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回忆了儿时在温柔慈爱的蔡芸芝老师身边发生的几件事,表达了对老师深切的热爱、崇敬和感激之情。在较详细地叙述蔡老师为“我”排解纠纷一事后紧接着便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抒情,蔡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p#副标题#e#

挑山工(节选)

冯骥才

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黝黝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地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

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冯骥才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往前走,就能到达目的地。

资料图:泰山挑山工。崔师傅 摄

落花生(节选)

许地山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作者借落花生那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赞美了生活中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鼓舞读者学习落花生,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干实实在在的事,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带去更多的好处。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