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中国《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论谈在京举行----发展水电是可持续利国利民的良好举措

发布时间:2016-11-21 15:12:3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
 
\
    中国报道讯(记者:王合武 刘杰)9月20日是我国的科普日,中国《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论谈在京举行。
    围绕“振兴我国经济,如何治理环境污染”是“核电”还是“水电”的社会敏感问题,来自全的水利、水电、核能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亦楠研究员作出了为提振经济和治理污染靠“核”还是靠“水”的专题讲座。他指出:近年来,关于核电利用的争论,在世界各国的话题非常热烈。提振经济和治理环境污染靠“核”还是靠“水”,也是我国到底是大力发展内陆核电还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问题。
    当今,国际上四百多个核电站,一半以上都在内陆,特别是美国、法国都有很多内陆核电站。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核电没有火电污染排放,是温室气体减排、治理雾霾的根本出路。一座百万千瓦机组需投资约150亿人民币,另,内陆核电安全标准高,不会影响环境与公众健康。因此,内陆核电系近半年来争论炙热的主要原因。
    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李玉仑,对中国核电发展及其安全风险的种种舆论进行了驳斥,特别强调国际上对核电的科学定位是低碳能源,绝非清洁能源,所以低碳绝不等于清洁。
    在论坛讨论中,王亦楠研究员分析了全球核电强国的日本“福岛”事故,总结并大胆提出,核电到底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其强调: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份海牙峰会上讲到,要使核电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王亦楠研究员分析了我国核电的四大安全隐患,一是核废料问题;二是核电安全监管能力严重滞后;三是核电人才培养速度跟不上核电规模增长速度;四是如果核电大发展依赖国际市场,使我们能源安全受制于人。其建议我国的核电发展必须严格控制规模,绝不能搞大跃进。并呼吁我国水电的发展,不容耽搁,水资源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必须建设大水库,提高我国蓄水能力,水资源调控能力,电力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必须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结构转型。一是能源结构转型,从根本上治理雾霾迫切需要;二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的迫切需要;三是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让落后地区脱贫的迫切需要;四是解决我国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外送瓶颈的迫切需要。
到底是靠核还是靠水的问题,应当放到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考虑。今年6月份,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中科院张建新研究员在论谈中,对于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利弊进行了分析。他提出: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测算,水电是目前各类能源中最清洁、最环保、最经济的能源。同时,我国水电资源最丰富,不排放任何污染物,价格最低,水电技术和设备完全立足国内。从我国的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经济效益、节能减排来看,目前国家应该坚决、优先进行水电开发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张建新研究员针对长江三峡工程作出了评述,长江三峡大坝在建成运行后,起到了防洪、发电、节能减排、航运的作用。因此,在能源效率方面水电效率是最高的,大型水电能达到90%以上;在经济效益方面,水力发电是成本最低的能源利用。最后强调,我国必须尽早尽快开发水能资源,才是利国利民的举措。
    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张博庭教授在讨论中,作出了关于三峡工程对上海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他澄清了三峡工程建立大水库,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及水质更优于河流、天然水库、湖泊等。随着干枯季节河水流量的变化,河口城市遭遇海水倒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不存在造成上海海水倒灌的情形。三峡工程蓄水变放水,解决了下游旱情,提高了环境保护的质量,有益无害。
    讨论过程中,各媒体代表结合《水库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焦点、热点问题在现场与在坐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高层次、多角度的深入交流。一致认为:只有发展水电,才是真正可持续、利国、利民的良好举措。

责任编辑:admin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