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

中国殡葬改革的“沂水样本”探析

发布时间:2019-03-02 14:40:1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中共沂水县委书记薛峰)

首创殡葬环节全免费,逝者家庭平均节省2.5万元;

首创取消营利性公墓,有力遏制攀比之风;

首创“厚养礼葬”,殡葬改革不断演进升级;

……

这一场被称为“小坟墓”展示“大民生”的首创式改革,引发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省内主流媒体以及相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将之称为中国基层殡葬改革的样本。

这场率先搅动中国基层殡葬格局的改革来自沂蒙山区的沂水县。经过一年半的实践检验,这场变革可谓取得“完胜”——这项惠及广大民生的改革获得了当地群众普遍支持,截至12月24日,全县已有13710户家庭享受殡葬全免费政策,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益性公墓。如今,“厚养礼葬”在沂水蔚然成风,逝后入公墓已由规定性动作转化为村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独放不是春,美美与共春满园。专家认为,沂水殡改样本为全国殡葬改革提供了沂水借鉴,有在全国复制和推广的极大价值和意义。

2017年5月10日,沂水县启动实施殡葬全免费改革,对具有沂水户籍的居民,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存放费、火化费、骨灰寄存及骨灰盒费和公益性公墓墓穴使用费等所有环节费用全免,相关费用由县乡两级财政兜底,真正做到让逝者安息、为生者减负。当年6月30日,全县110处公益性公墓全部建成。截至今年12月24日,全县已有13710户家庭享受这一全免政策,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益性公墓。

前不久,笔者来到沂水县进行调研,沂水县委书记薛峰道出了沂水殡葬改革之所以成功的12字“箴言”: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

全民惠葬:65元办完“身后事”

9月29日,笔者一行到沂水县沂城街道跋山公墓调研。苍翠青山下,一排排整齐的墓穴背北朝南,青松成列,菊花点缀,庄严而肃穆。据守墓人李光庆介绍,此处背靠跋山,西临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环境优美。

跋山公墓是一座县级公墓,规划建设500亩,目前已建设50亩,设有传统葬区和花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区,其中传统葬区按照统一公墓单穴不超过0.5平方米、双穴不超过0.8平方米、穴间距不超过0.6米的标准,一亩地设200个双人墓穴,每亩墓地可供400人使用。这座公墓主要供沂水县城市民使用。

当日,有很多来吊唁过世亲人的当地居民,笔者观察到,他们胸前佩戴白花,吊唁时将祭品摆放于逝者墓前,吊唁过后,再将祭品拿到墓地统一设置的焚烧炉里焚烧,整个吊唁过程简单而不失庄重。

前来吊唁的沂城街道石山官庄村居民冯玉东告诉笔者,今年8月其83岁的老父亲过世时,告别了以往纸扎、烧纸和“泼汤”等现象,火化、骨灰盒等费用也是由政府承担,只花了极少的钱就办好了父亲身后事,省钱省力省事。

“近年来,在农村,一些不良风气蔓延,丧事大操大办,墓地位置、棺材档次等都要攀比,总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这些现象群众极度反感,但一家一户无力改变。”薛峰说,沂水县“殡葬全免费”政策,是面向全民、涵盖所有殡葬环节费用的全免费,体现全民性、普惠性、全面性、彻底性。

“殡葬改革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普遍关切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调研中,笔者多次遇到身着朴素的沂水县委书记薛峰在墓地现场走访、督导。

“我们把沂水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沿袭数千年的殡葬体制,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需要,也是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的需要。要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我们党委政府责无旁贷。”薛峰说,“从这一年半的实践来看,我们蹚出了一条基层殡葬改革的有效路径,得到了群众拥护认可并自觉参与。”

沂水县许家湖镇前南社村村民袁丽,丈夫今年2月28日不幸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孩子和数万元丈夫治病时欠下的债务。在过去,安葬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但在“殡葬全免费”政策下,逝者殡葬涉及的所有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买单,袁丽只花了65元购买些许祭祀用品,就办好了逝者身后事。

“沂水每年去世8000人左右,过去每家办一场丧事花费在25000元左右,统算下来,全县全年需要2亿多元,政府实行全免费,财政只需要投入2000万元即可,户均可节省90%的费用。”薛峰告诉笔者,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民生大账。

沂水县印发了《致全县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算好算透“六笔账”,就是经济账、土地账、资源账、安全账、环境账、祭祀账,通过算大账、算长远账,改革自然顺利走进了人们心坎里。

厚养礼葬:让人生最后一程体面有尊严

“今天,我们在这里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94岁的老党员黄在兴……”近日,沂水县许家湖镇长山公墓悼念厅内举行了一场遗体告别仪式。追思会由村党支部成员黄海主持,由红白理事会会长介绍黄在兴生平,逝者儿子进行答谢致辞,整个过程庄重肃穆。

“我们在‘厚养俭葬’的基础上,今年探索实施以‘厚养礼葬’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在全县推广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主要内容的追思会。”薛峰告诉笔者,“厚养礼葬”是“厚养俭葬”的提升,更能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让逝者“既不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输在终点线上”,体面有尊严地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在沂水,已经形成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不管是领导干部、企业老板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死后的火化炉、骨灰盒、墓穴和墓碑都一样,只有先来后到之别,绝无高低贵贱之分。沂水县沂水镇南官街居民于金湘告诉笔者,现在更是托共产党的福,以前只有大人物才开得起的“追思会”,现在咱老百姓也能开上了。

“殡葬改革特别是‘厚养礼葬’丧礼新模式的铺开,各级班子和各部门发挥了巨大作用。”沂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本开告诉笔者,沂水县专门印发《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县人大、政协也发出倡议,宣传、工青妇、工商联、教育等部门也齐心协力在各自领域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殡葬改革铺天盖地,声势浩荡。沂水县一名政协副主席将老家墓林让出来,交给镇里建设公益性公墓,并带头将家族十几座祖坟迁到新公墓,在周边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村红白理事会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县里要求各村组建红白理事会,全权负责殡仪服务、领取丧葬用品、送葬等殡葬事宜,且理事会成员必须素质高、能力强、德高望重,特别是善于做群众工作。今年,沂水推行追思会丧礼改革,各村红白理事会随即积极跟进推进实施。94岁的老党员黄在兴去世时,许家湖镇夏家楼红白理事会到黄在兴家做工作,想让其举行追思会。但黄在兴的儿子有所犹豫,毕竟村里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恐让四邻笑话。为了做通逝者家属思想工作,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多次到黄在兴家里,一方面宽慰逝者家属,另一方面宣传举行追思会的好处,终于打消家属顾虑并同意为黄在兴举行追思会,于是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厚养礼葬新风尚形成的同时,新事新办也蔚然成风:佩戴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鞠躬代替了磕头,献花代替了烧纸……”薛峰说,现在在沂水大地,逝后进公墓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化行为,更有238名沂水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去世后“慕名返乡”,主动回到沂水公墓安葬。

逝有所安:殡改的“四两拨千斤”之效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理,任何人也回避不了。改革的目的是让每个去世的人都能有个安身之处,此谓逝有所安。”薛峰给笔者介绍,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进取,这“七个所”解决了“生老病”问题,而殡葬改革解决了“死”的问题,就是逝有所安,这样就形成人生完整的闭环。同时,殡葬改革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促进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工作开展。

今年4月4日,山东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视频会议,在全省推广沂水殡改做法,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也以《山东沂水算好“民生账”,实施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改革》为题,介绍沂水殡葬改革。日前,沂水殡葬改革经验也写进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据了解,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经济不算发达,人口117万,其中贫困人口70557人。“如何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沂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考虑的问题。”薛峰说,沂水县把免费殡葬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向全民供给,让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有效解决因丧致贫、因丧返贫问题,助推了全县的精准扶贫工作。

今年5月,沂水县诸葛镇下梭峪村主动将该村老公墓林的65座老坟集体迁入新建的金陵公墓。下梭峪村位于诸葛镇西南角,是一个库区贫困村,全村有398户、1118口人。据村党总支书记徐增强介绍,下梭峪村黄桃、麻椒、苹果等林果资源丰富,此次三块老坟地腾出的12.1亩土地将建设林果交易市场,方便附近村民在此交易。

“老坟地的让路,为美丽村庄建设、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腾出了发展新空间。”徐本开告诉笔者,原来每座散葬坟头大约占地10平方米左右,一亩地最多建20处坟墓,全县每年去世人员按此方式安葬的话,需要300—400亩地,而建设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一年仅需20—30亩地即可满足群众安葬需求,能够节省90%土地,节省下来的土地如合理利用将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而移风易俗又是乡风文明的重中之重。而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乡风文明工作,最大的突破点就在殡葬上。”徐本开说,殡葬改革让所有逝者一个标准,同一待遇,简化丧葬流程,摒弃陈规陋习,让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乡村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今年以来,沂水县开展“讲、评、帮、乐、庆、礼”六大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针对殡葬改革,沂水开展万名志愿服务队员倡导厚养礼葬活动,志愿者向群众传达厚养礼葬理念,为逝者办追思会,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水县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乡村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乡风吹遍沂水乡村每个角落。”徐本开说。

一项调查很说明问题:在2018年上半年全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电话问卷调查工作中,沂水县取得了全省第七、临沂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目前,沂水已连获两届全国文明县城,“目前,我们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与全国其他16个大城市竞争。有了殡葬改革这把打开文明之风的钥匙,我们很有信心。”徐本开说。

打造经得起检验的“铁样板”

□薛峰

通过多年调研和观察,我发现基层薄养厚葬、装棺再葬、大操大办、程序繁琐等陈规陋习现象屡见不鲜。所谓“死要面子活受罪”,我理解就是死人可能要了面子,活人却遭了罪。以往殡葬既浪费土地木材,也耗尽群众财力精力,百姓苦不堪言,但碍于情面和传统思想,很多家庭不得不“随大溜”,与当前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格格不入。很明显,要改变这种现状,这个时候就需要党委政府出面。

推行殡葬改革的初期我和班子成员也有过顾虑,公墓建好没人进怎么办?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恶性事件怎么办?万一改革不成功造成恶劣影响被炒作怎么办?如今,改革已经一年半多了,现在可以用事实来说话。目前,已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益性公墓,“厚养礼葬”在沂水蔚然成风,逝后入公墓已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既要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要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沂水殡葬改革之所以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我的体会是,殡葬改革是个敏感问题,改革就要尊重公序良俗、吃透风土人情,在殡葬改革中,绝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要区别对待,在实际操作中既要顺势而为,更要因势利导,蹄疾而步稳,切不可采取极端方式解决敏感问题。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人,改革理应让群众参加,尊重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利益。像“大禹治水”一样,坚持堵疏结合,殡葬改革也是系统性、全链条的一项改革,要通盘考虑,既要瞻前,更要顾后,环环相扣,统筹兼顾,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时,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学会运用经济手段来推动改革。

自改革以来,已先后有21个省(市、区)160多个县到沂水考察学习殡葬改革的经验做法。殡葬改革不该一花独放,美美与共春满园。我们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全县真正形成文明绿色殡葬的良好风气,让沂水的改革经验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为全国殡葬改革探索提供沂水借鉴,让沂水殡改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下一步,我们还要不断巩固深化提升改革,真正将沂水殡葬改革打造成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铁样板”。

责任编辑:杨金鑫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