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北京数据集团揭牌仪式暨北京数据产业生态发展论坛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隆重举行。作为北京市落实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战略的关键举措,北京国资公司牵头组建的北京数据集团正式亮相,标志着北京在构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激活公共数据资源价值、繁荣数据产业生态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英,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和数据局局长沈彬华,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吴计亮,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吴礼顺,北京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等领导和北京国资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及锋,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兼北京数据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郭永昊,北京金控党委书记、董事长范元宁,北京电控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劲松,亦庄控股总经理杨文良等股东代表共同为北京数据集团揭牌。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中央和北京市属国有企业、互联网和信息数字企业、行业协会的代表50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见证北京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扬帆启航:助推北京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夏林茂常务副市长在致辞中指出,成立北京数据集团,是北京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北京数据集团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数智引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节点、数据产业生态建设的服务载体,将有效促进政企数据双向流通利用,做大做强数据产业,更好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北京数据集团要用好北京的资源禀赋,更好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为北京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积极搭建国家级数据资源枢纽,加快形成一批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的标杆示范,探索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数据产业各类主体激活市场活力,共同繁荣北京市数据产业发展生态;要在认真总结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实践向数据要素全领域拓展延伸,做好支撑政务、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业务的战略布局,着力构建更多惠民利民的应用场景,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探索经验、树立标杆。
余英副局长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市以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实验区为着力点,在数据制度、场景赋能、技术创新、产业培育、京津冀协同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提供了“北京经验”,北京数据集团的成立是北京市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又一关键落子。她希望北京数据集团要立足首都,当好数据资源开放者、基础设施建设者、数据流通服务者,聚力构建开放协同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要服务全国,在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中当好先行者,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破除数据孤岛,加强与京津冀乃至全国各地数据集团协同联动,在技术标准和模式上先行先试,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优化配置;要放眼全球,加强与国际数据组织和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数据领域规则和标准制订,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开发利用和流通合作机制,推动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走出去”。
吴礼顺主任介绍了北京数据集团的组建情况,并宣布北京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他指出,北京数据集团的组建是首都数字经济航程的新起点,主要遵循“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经营、坚持数据合规与安全可控、坚持场景驱动与价值落地、坚持生态开放与产业融合”四个原则,以北京国资公司旗下首都信息、数字认证、数网链通等六家企业为基础,并划入亦庄智能院、北方算网、北数所、金融大数据公司等企业。未来,北京数据集团将充分发挥公共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打造全市公共数据资源平台,实现“供得出”;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路径,实现“流得动”;做好高价值数据产品和服务,实现“用得好”;筑牢数据流通安全合规底线,实现“保安全”;服务培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建生态”。
明确定位:构建“1+4+1”发展蓝图
北京数据集团董事长郭永昊阐释了集团的定位和使命。北京数据集团将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以“数智北京”和“一区三中心”建设为指引,以共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高质量数据流通交易,统筹数据发展和安全,提升数据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努力将北京数据集团打造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智能引擎、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国内领先的数据产业生态建设服务载体。
在业务架构方面,北京数据集团将以“两类授权”为基础,构建“1+4+1”发展蓝图,畅通数据供给、流通、应用和安全“四个环节”,加快推动集团发展壮大。
政企数字化是北京数据集团的基础业务。集团将在党政机关办公数字化、公积金医保平台、智慧城市治理、数字营商环境等重点任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在政企信创、智慧“三医”、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深耕细作,力争在推动北京数字政府建设和企业数智化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即全面落实北京市政府对数据集团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4项重点业务,助力北京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数据集团将继续加强政务内外网、政务云建设运营,加快打造“立足北京、面向全国”的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建设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和政务大模型共性平台,同时继续加强数字信任基础设施建设,在巩固原有数字认证业务基础上,大力拓展数字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将搭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面向生态伙伴开展分领域合作,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实现更大价值。在数据流通交易方面,将继续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推动协作网络和交易所“网所融合”,建设国家数据流通交易中心。在数据产业生态建设方面,将积极参与数智北京创新中心和AI教育中试基地建设,打造协同共生、开放融合的数据产业生态。
北京数据集团还将紧跟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趋势,着力开展业务创新,重点加强基于“车路云一体化”的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等创新领域业务发展,不断厚植集团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仪式上,北京市部分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和研究实践成果集中亮相。数网链通和北数所联合宣布国家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区域节点-北京区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赛迪产业研究院发布了北京数据产业发展报告,数字认证发布可信数据空间——数字信任算力平台,北方算网发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监测调度平台试点示范成果,数网链通发布了国家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试点示范成果。
构建生态: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成熟完备的生态体系是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仪式上,北京市政务和数据局与北京数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政企协同、资源互补、互利共赢、高效合作”的合作宗旨,重点围绕北京数据工作“一区三中心”建设要求,共同夯实数据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数据交易流通体系,畅通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渠道,搭建数据技术创新合作体系,进一步释放供数动力和用数活力,推动数据资源互补、价值共享、科技创新,协同促进城市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数智化,共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数据集团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国家管网、中国电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兴区政府、首钢集团、智谱华章、奇安信、阿里云等12家企业和政府机构,以及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北京农商行、中信证券、北京证券、北工投资、亦庄国投等10家金融机构签订协议,与各方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开展战略合作。与此同时,北京数据集团与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签约,将共建全国首个遥感数据场景孵化基地。
北京数据集团旗下3家子企业同步完成重点项目签约。首都信息联合国家药监局CDE 中心、北京市医保局、海淀区政府,启动肿瘤(肺癌)、糖尿病真实世界研究级单病种主题数据库建设;金融大数据公司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成立“数智金融应用创新实验室”;北数所与中交集团签约,落地交通领域数据要素全流程服务项目。
权威洞察:顶级智库把脉发展路径
在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梅宏院士以《万物互联时代的数据管理新需求》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万物数字化、人机物融合的泛在计算时代正在开启,数据将不再依赖具体的业务场景,而是以独立形态存在,通过数据服务满足不同的业务场景需求,从数据的资源化走向资产化,进而走向资本化,使数据的价值可度量、可交换,成为可以被经营的产品或商品,这是要素价值得以释放并创造新价值的途径。同时,他围绕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新模式,聚焦数据孪生的数据管理基本目标,就如何提供“按需、可控、高性能”的数据服务,实现物理对象数据的“权限管控和价值分配等进行了深入解析。
欧盟国际数据空间(IDS)首席科学家、德国弗朗霍夫协会软件智能研究板块总负责人 Boris Otto 教授以《从数据空间到数据生态系统,欧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为题,解析了欧洲数据空间的建设经验,提出可迁移中国的三大核心机制。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坚波发表题为《加快数据产业发展 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演讲。他深入阐释了数据产业的相关概念和演进历程,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线,从数据产业政策制定、开展产业集聚区试点、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市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产业图谱持续更新发布等角度讲解了我国数据产业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就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
智谱华章、阿里云以及北京数据集团旗下首都信息、北数所、亦庄智能院分别围绕政务领域大模型、网所融合、数模算用一体化进行了实践分享。
北京数据集团的组建,既是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据工作决策部署、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的积极行动,更是激发数据产业生态动力活力、推动“一区三中心”建设、巩固提升首都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举措。未来,北京数据集团将发挥国有企业的“压舱石”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为国家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贡献“北京力量”。(王喆)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