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星子镇,始建于清代。该村紧傍联西村村委会,若从黄村古道上放眼望去,便会发现它位于群山连绵间,依山傍水,景色极佳。2016年10月,黄村被评定为第五批广东省古村落;2017年8月,连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6月,该村落被评定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为了进一步调查了解星子镇的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助学贷款理念深入人心,7月14日上午,星子镇团委专职副书记刘超洋、联西村副书记黄春燕、联西村干部何雄辉、丹心逐梦队指导老师王玉寒与丹心筑梦队成员于联西村村委会共同召开了一场简短而精辟的会议。会后,在刘超洋副书记、黄春燕副书记与何雄辉干部的带领下,丹心筑梦队一行人来到黄村,对这座千年古建筑群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从东门楼而入,沿路可见整齐排列的青石板,由青砖砌成的断壁残垣连绵数里、野草兼藤蔓疯长的废弃古屋散落其间。乡间小道曲曲折折,不易分辨,如果没有人带路,极容易迷失。一行人在黄村小路中穿梭,一边赞叹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一边惋惜其物是人非的现状。黄村的布局颇为讲究——坐北朝南,村落巷道纵横交错,与水井构成“太极八卦图”布局。正北面的一条主横巷为乾卦中的“-”符号,而顺着北巷,三条横向的短巷又构成了“三”字符号的坤卦。正南面,六条短巷构成了“三三”符号的坤卦。村落中央有一口水井,即为道教中的“阴阳鱼”,意在镇慑邪恶、免除天灾。这种复杂的布局使得村落易守难攻,而村中心的井水作为战时可供全村人饮用的珍贵资源,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
村中值得关注的历史记忆点众多——一为黄氏宗祠,二为传统湘南民居的代表“桂香居”,三为承载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公社社员共同劳动记忆的文化遗存。黄氏宗祠始建于宋初,现存建筑为清代所筑,是连州古建筑群中极为罕见的集祠堂、门楼、戍楼于一体的建筑。宗祠为二进一天井并带两廊四合院式布局,内置屏门,中央设神龛,供奉着石刻班辈图牌位。后屏门处的木楼梯可上阁楼,阁楼设神龛,墙上设枪眼、瞭望窗,兼具纪念与军事功能。“桂香居”的正门门楣上嵌有“桂馥兰芳”匾,建筑形式典型,然而现已无人居住。“桂香居”附近的旧屋是旧时星子公社的重要据点,屋内墙上,依稀有“星子公社黄村大队礼话队社员劳动工分公布”的字样。在调研过程中,刘超洋副书记与黄春燕副书记一致表达了热切期望,希望黄村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助力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发展潜力。
(“星子公社黄村大队礼话队社员劳动互工分公布”字样)
黄村古建筑群附近,依然有家庭经济情况不甚乐观的居民在此居住。众人捎带着水果,敲开了村民的家门,对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与子女教育现状表示亲切关怀。其中一村民家中条件简陋,木门与木窗都呈现出年久失修的破损状态,土墙没有经过粉刷,上挂亲人遗像,屋内仅有一张简单的供桌与两张木沙发。据该村民介绍,他们家共有五口人,其中两个孩子(一兄一妹)皆在受教育阶段,却仅有一个劳动力在外务工,经济负担很重,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家里人没少为兄妹俩的学费发愁,而国家助学贷款无疑为他们指明了一条崭新而光明的道路。在访谈慰问的后期,老太太显然情绪激动起来,眼眶中含着泪水,对干部们道:“我孙子曾对我说,‘等我读完书出来打工,每个月的工资都寄给你,我们建个新房子。’”一直坐在亲人旁边、一言不发的女孩则拿着丹心筑梦队队员递给她的宣传册,看着“国家助学贷款”几个字出神。“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访谈结束后,村干部们与王玉寒老师对村民郑重说道。
(图为丹心筑梦队成员正在为小女孩介绍和讲解国家资助政策)
(左一为联西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左二为星子镇团委专职副书记刘超洋,右二为丹心筑梦队指导老师王玉寒,右一为丹心筑梦队队长张嘉欣)
不深入基层,就无法得知群众之苦、群众之需。星子镇致力于通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打造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繁荣发展之路,确保镇上经济条件不足的孩子能够获得教育机会,顺利完成学业,这是星子镇全体居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丹心筑梦队的使命,就是推动星子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同时,助推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贷款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生生不息。(张嘉欣)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