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坪村人畜蓄水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蓄水池防水作业,村党支部书记韩后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与大家一同劳动。今年7月,经村“两委”牵头召开村民大会,提出自筹资金改建废弃蓄水池的方案,获得全体村民一致响应。大家踊跃出资、投工投劳,共筹集资金4万余元,用于建设集体蓄水池。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9月中旬可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大坪村、麻溪村、桥沟村三个村共1000户村民的用水问题,”韩后松介绍道。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当前旱情带来的压力,更建立了长效用水保障机制。
与此同时,在井岗村二组,生产用水管网延伸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村民们加班加点,全力保障工程进度。该项目同样由村“两委”组织、村民自筹自建,共筹集资金7万余元,主要用于满足产业发展用水需求。村民姚文怀高兴地说:“提灌站建好后,不仅人畜用水不用愁,几十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近年来,元坝镇始终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村两委牵头、村民自筹自建”的模式,成功解决了多个村组的用水难题。这一做法不仅显著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增强了基层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元坝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认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用水保障体系,提升抗旱减灾能力,确保全镇村民在应对自然灾害时能够保持用水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短评】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苍溪县元坝镇之举,实乃“治水兴农”的生动实践。面对旱情,不等不靠,干群同心,清渠建池,既解了农田的“渴”,更暖了百姓的心。这不仅是打通水源“最后一公里”的工程,更是打通基层治理和民心相通的“活水”。小水利蕴藏大民生,它润泽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与希望。唯有将水利这一“命脉”牢牢抓在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源头活水”才能源源不断。(詹磊 苏东华)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