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承办的湘潭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创新创业者培训班中,有这样一位“70后”优秀学员马正安,他带着国企历练的坚韧与担当返乡创业,在田埂间耕耘希望,用新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更以善举温暖乡邻。今天,让我们走近马正安,聆听他用32亩土地编织的乡村振兴故事。
初秋的湘潭县易俗河镇赤湖村,稻田翻涌着金色的浪,湘莲田散发着淡淡的香。在五桥旁的32亩土地上,马正安正俯身查看水稻长势,袖口沾着泥土,眼神却透着专注——这片承载着他创业梦想的土地,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丰产田”。
从国企车间到田间地头,怀揣初心归乡
“在外打拼多年,最念的还是家乡的田埂。”作为一名“70后”,马正安曾在国企深耕多年,多次获评“优秀员工”“优秀班组长”。车间里的严谨与担当,早已刻进他的骨子里。2023年,带着对乡土的眷恋和对农业的热忱,他毅然告别熟悉的车间,回到赤湖村井塘组,拿出多年积蓄的2万余元,承包下32亩土地,开启了“水稻+湘莲”的种植之路。
“刚回来时,不少人劝我,‘农业辛苦又靠天吃饭,图啥?’”马正安笑着说,“可我觉得,土地不会骗人,只要肯钻研,就一定有奔头。”他认准的不仅是一份生计,更是一份责任——让家乡的土地发挥更大价值,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有盼头。
借培训强本领,科技为农业“赋能”
创业之路从不是坦途。传统种植模式产量低、病虫害防控难,一度让马正安犯了难。恰逢湘潭市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湘潭生物机电学校)承办湘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他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创新创业者班,如饥似渴地学习新耕种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
“以前种水稻靠经验,现在靠科学。”培训中,他跟着专家学测土配方施肥,在田间地头实践绿色防虫技术,还把课堂上学到的“喷灌节水”“智能监控”等新理念搬回了农场。如今,他的农场里,喷灌设施均匀滋润着每一株禾苗,监控设备的两个探头24小时守护着稻田安全,“以前天不亮就要巡田,现在手机上就能看长势,效率提上去了,产量更是稳中有升。”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马正安的水稻和湘莲产量逐年递增,更带动周边村民学习新技术。“老马常把培训笔记借给我们看,还手把手教我们用喷灌设备。”村民李大姐说,“跟着他学,我家的水稻亩产能多收百十来斤呢!”
富了口袋暖了人心,带动乡邻共前行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马正安常挂在嘴边的话。创业至今,他不仅用32亩土地为自家带来了稳定收入,更主动反哺乡邻:农场的灌溉设施铺设时,他特意将管道延伸至周边地块,解决了3户村民的浇水难题;道路坑洼时,他自掏腰包请人修缮,方便了整个村组的出行。
农忙时节,他的农场总是优先雇佣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困难户,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老马从不亏待我们,一天工钱比别处多20块,还管午饭。”68岁的村民王大爷说,“去年我在他这儿干了三个月,攒下的钱够给孙子交学费了。”
除了带动增收,马正安的“热心肠”更是传遍四邻。哪家有红白喜事,他主动帮忙张罗;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送去温暖。“记得有次我老伴突发重病,是老马开车送医,还垫付了医药费。”村民们说起他,眼里满是感激。如今,“大善人”的名号在赤湖村早已家喻户晓。
从国企骨干到田间“新农人”,从个人创业到带动乡邻,马正安用32亩土地书写着“小人物”的大担当。在湘潭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正是无数个像马正安这样的奋斗者,用坚守与创新,让希望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结出幸福的果实。(李明 黄一群)
责任编辑: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