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价值引领-实践赋能-创新驱动: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师范生培养取得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5-08-21 10:21: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创新构建“价值引领-实践赋能-创新驱动”育人体系,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物理学师范生培养之路,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价值引领:筑牢师范生精神根基

学院始终将立德树人摆在首位,着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创新实施“一课一思政”工程,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教学大纲与课堂实践。打造“专业服务社会”品牌,组织师范生深入社区和中小学开展“生活中的物理”科普活动,并与中小学共建“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设趣味实验课,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强化责任。举办“青年说”思政案例教学大赛,遴选并沉淀优秀案例,形成优秀思政教学案例库。充分挖掘湖湘文化资源,通过“红色文化浸润”与“科学家精神传承”双轨并行,结合“红色根据地义务支教”等活动,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

图1 “雾里有光”爱心课堂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二、实践赋能: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学院勇于突破传统,构建“平台+导师+项目”实践育人体系。创新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学术导师和一线中学教学导师,实现学科前沿与基础教育需求的双向贯通。夯实平台支撑,依托获批的湖南省物理学新师范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平台,构建高校、中小学、企业协同育人网络。利用VR技术创设虚拟教学场景,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与班级管理能力。大力推行项目式学习,倡导“做中学、做中练、做中教”,形成理念、实践、检验相融合的系统培养闭环。

图2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决赛现场

三、创新驱动:激发内生发展新动能

学院以创新为引擎深化系统性改革。构建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将教学实践、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纳入评价指标,引导学生参与教具研发和课程设计。推进“四链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延伸人才链,依托科研项目强化创新链,以产业需求完善产业链,设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链。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建成智慧教学实验室和沉浸式虚拟场景,运用AI技术实现教学能力智能测评与培养过程个性化。近两年,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创新项目14项,教学类专利授权量增长50%,彰显创新成效。

图3 教师正专注地指导学生操作精密光学实验仪器(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实践)

四、成效显著:育人成果示范引领

学院的创新培养模式结出丰硕成果。近三年,物理学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达100%,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录取率逐年攀升,2025年达到52%。

在科研创新方面,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学生发表高水平SCI 论文20 余篇。在教具创新方面,“基于Terfenol-D 的温度不敏感双光栅微弱磁场测量系统”以及“简谐振动的模拟仿真与音乐的物理原理探究”双双荣获全国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 项。

师范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78项,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85项。

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学院打造的“红色乡村支教+市民科普服务”实践品牌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相关志愿项目获校级、省级嘉奖,并被中华网等平台多次报道,产生广泛社会反响。21 级物理专业学生唐翠萍先后荣获湖南省优秀“小青荷”环保讲师、湖南省春运暖冬行动优秀志愿者、湖南省优秀河小青志愿者等30 余项省市级荣誉。

图4 唐翠萍分享志愿服务的经历与感悟

湖南科技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探索实践表明,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创新驱动相结合,能够有效培育契合新时代需求的优秀教师。其形成的创新经验,为同类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贡献了宝贵智慧。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理学教师。(张琳)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