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组织机关干部、村(社区)负责人等20余人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交流,探索绿色发展、产业转型与资源盘活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活动首站抵达古蜀道重要节点武功桥。干部们徒步清理沿途垃圾,聆听千年古柏的保护历史与生态价值,从“张飞植柏”传说至现代科学养护,深化对文化遗产守护的认识。武连镇镇党委书记杜悦表示,要以历史文脉为根基,践行生态文明,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美丽家园。
在武五村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厂,秸秆与废旧木材经多道工序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和有机肥,年消化废弃物2万余吨,创收100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就业1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并向村集体分红10万元。武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于天鹏说,将推广此类生态与经济双赢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正兴村羊肚菌基地采用数字化温控、精准滴灌等技术,培育优质羊肚菌,售价超50元/斤。通过“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10户农户年均增收0.8万元。于天鹏表示,将推动“武连羊肚菌”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以科技赋能农业升级。
新桥社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三级联动,将3000余㎡闲置场地租赁为高速建设项目厂房,以残值抵扣租金,实现资产增值。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带动12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武连镇党委副书记范瑞称,该模式为破解资产盘活难题提供了样本。
座谈会上,杜悦表示,武连镇将深化调研成果,聚焦红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培育、生态转化与资产盘活,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夏国建)
短评:走实乡村振兴“特色路”
武连镇的研学之旅,是一次发展思路的生动解放。从守护古蜀道生态,到秸秆“变废为宝”形成循环产业链;从科技赋能“小菌菇”做成“大品牌”,到创新模式盘活闲置资产,其核心在于精准找到了历史文脉、资源禀赋与现代产业的结合点。没有盲目照搬,而是立足本土,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让创新成为增收的引擎。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绝非千村一面,关键在于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苏东华)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