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郑重聘任江门籍知名文化学者、艺术家余文星博士为研究院副秘书长。此次延揽之举,旨在倚重余文星深耕文化艺术领域所积淀的深厚学养与丰赡实践经验,以助推岭南民间工艺的研究深化、文脉传承与创变发展,进而彰扬研究院于海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与文化辐射力。
余文星系广东江门人,于文化艺术领域深耕三十余载,建树卓然。其学术履迹遍布国内顶尖艺术学府与研究机构,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潜心研修;亦曾远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以拓国际视野之界;更于2014年获澳门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由此熔铸起贯通中西、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根基及跨文化视野。
目前,他担任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江门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同时也是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美学副教授、江门民建文化艺术院院长。
在艺术创作方面,余文星坚持实践,作品屡获大奖。他的工艺美术作品《世遗风采(纤维艺术)》荣获第十届中国花博会银奖,《五笔登科(木雕)》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纯朴之美 —“一带一路”概念(木雕)》《沉思中的达摩(木雕)》入选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国际艺术博览展,《松下绘丹青(木雕)》入选七五华章·中华雕刻艺术作品集。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更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表达。
在学术探索的前沿领域,余文星同样展现出卓越的学术造诣与深厚的研究积淀。他主持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二十余项,在民间工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与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支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他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海海洋史研究》(江门卷)的编撰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出版的《中国东南海海洋民俗与文化调查研究》专著,不仅填补了该领域地域性研究的多项空白,更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深刻的理论阐释,深化了学界对东南海海洋文化谱系的系统性认知。这些成果既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探索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地域文化研究的体系化、纵深化推进,立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杆,彰显了学术研究服务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深远价值。
作为深耕文化交流领域的先行者,余文星始终以推动文明互鉴为己任,精心策划并深度参与了诸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展览与交流盛事。在去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他参加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全国木雕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与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50余位木雕领域顶尖人才齐聚一堂,共探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之道,为木雕艺术的薪火相传注入新动能。此外,他深耕侨乡文化的多维传播与跨界交融,以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搭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桥梁,通过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文化交流实践,持续赋能江门侨乡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塑造与价值彰显,让这份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活力的文化名片绽放更深远的影响力。
对于此次获聘,余文星表示深感荣幸,同时也意识到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提到,岭南民间工艺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些传统工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未来,他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研究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院长张民辉评价道,余文星老师在文化艺术领域深耕不辍所积淀的多元成就与丰赡经验,必将为研究院的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他坚信,在余文星的助力下,研究院定能进一步夯实其在岭南民间工艺研究与推广领域的引领地位,以更深厚的学养与更广阔的视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与弘扬光大贡献卓越力量。
此次聘任,既是对余文星个人在文化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在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跨越。展望未来,余文星将与研究院团队并肩携手,以深邃的文化洞见与创新实践,共同探寻岭南民间工艺在当代语境下的突破与升华之路,让底蕴深厚的岭南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璀璨新辉,续写传承与创新的华彩篇章。(余乔)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