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落实北京市总规、核心区控规的必然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今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在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始终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锚定“江山如画,家园如归”的美好图景,文化赋能,多元共生,带动区域更新发展,结合老城保护、文化繁荣、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治理、环境建设,一体统筹、一体推进,推试点、抓项目,建机制、出政策,积极探索具有核心区特色、东城区特点的城市更新之路,努力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深度相融,文化底蕴与经济活力交相辉映,政府引领与社会参与协同共进,生态良好与宜居宜游相得益彰,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整体提升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东城区以居住环境改善促进生活品质提升,实施皇城景山、国子监、西总布等一批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4600余户居民通过退租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通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简易楼腾退改造,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打造28 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功入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试点区;以产业园区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产城融合和低效产业空间转型升级,为促进核心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完成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航星园106厂房、潮东里改造等项目,王府井“首店效应”高能聚集,隆福寺商圈焕发新活力;以城市面貌焕新培育多元消费,全面开展花园城市建设,林荫路、城市画廊、铁路沿线绿化提升连点成面,东单公园、南馆公园实现全龄友好、无界开放,打造东美园城市艺术空间新地标。陆续完成朝阜路(东城段)、朝阳门南北小街环境综合提升等项目,打造启古纳今、慢行友好、一路繁花的美好场景;以破圈创新勇气打造东城样本,研究推动皇城景山、东四片区等项目,首开首院等多个项目角逐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称号,探索出一条符合核心区特点的区域综合性更新路径,涌现出一批特点鲜明、功能多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景山三眼井启动区平房院落及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城市更新示范、产业空间重组、历史院落再生
为平稳、高效、有序的推进皇城景山街区的保护更新及后续运营工作,东城区会同首开集团,首先推进院落相对集中、条件相对成熟的三眼井片区启动腾退及恢复性修建工作。景山三眼井片区启动区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项目位于三眼井胡同与景山东街交汇处,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0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56平方米,以“探路径、攒经验、定标准”为目标的“三眼井启动区”在满足北京老城四合院规制要求基础上,通过合理统筹退租空间资源,率先探索核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模式,整合为“产业、文化、共生”3大样板院落,成为商住办多功能一体化的业态复合型空间。也拟以此项目为样板,形成修缮标准、业态创新、车位配套等模式,复制推广到整个街区,恢复街区传统风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街区功能改善。
为切实提升三眼井启动区整体环境品质,形成可视化更新亮点成果,在三眼井胡同68号院腾退空间内打造文化交流、艺术共融、多元融合的开放型文化公共空间“井空间”,接待胡同打卡游客、服务街区入驻企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营造消费新场景。此外,在区间胡同道路实施市政提升及胡同景观工程,打造“首开胡同美术馆”,延展北京胡同文化,塑造北京独有的胡同艺术公共空间,为街区营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更新氛围。
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位于沙滩后街22号院,毗邻故宫和景山公园。原为首开集团总部办公地,随着中心城区非首都功能疏解,首开集团将总部迁出首都核心区,按照《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对老旧低效楼宇的更新实施要求,汲取“皇城史、首开史、大院史”文化元素,对园区进行更新改造,同时植入办公、商业、文化、配套服务等多业态,将传统的办公楼打造成融合性的产业园区,采用现代化的产业园运营理念,引领街区业态结构多元化发展,打造文化金融产业园,首发经济孵化地,提升街区整体风貌,拓展新消费场景,激发城市活力。
走入园区,“灰瓦素城”风貌依旧,百年国槐郁郁苍苍。散步其中,一个独特的墙面造型尤其吸引眼球。三交六椀是古代宫殿建筑门窗装修中常见的复杂雕刻图案,其核心特征为三根棂条相交形成六瓣菱花结构,体现“天地交泰”的寓意,多用于高等级建筑如太和殿、文华殿等。首开首院在外立面更新改造过程中对传统元素进行新演绎,寓意天地相交而万物共生,延续皇城文化的美好寓意。
园区的中心是一株百年大槐树,是院子里的老住户了。树木是生命的象征,年轮记录着时光流淌,共同见证着大院的演变成长。树影斑驳,整个大院流光飞舞。以此为启发,形成了大树艺术中心“让时光自然流淌”的理念,以“流光溢彩、时光之河”为主题,打造大树灯光艺术景观区、阅读展览空间、私厨餐宴空间、艺术表演空间、赏景休憩露台五大核心。本着文化传承、历史保护的原则,植入在地文化基因,融合皇城气韵、红色岁月和胡同烟火,强化在地文化符号,打造“岁月轮章”、“海棠烙印”、“曲水辑瑞”、“琼苑聆香”等文化景观节点,通过IP化探索实践,形成“6+4+3+2”IP矩阵,囊括文化空间、私宴美食、阅读时光、咖啡甜品、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小酌露台、剧场表演、亮灯仪式等新业态,打造皇城景山街区的产业引擎和消费新地标。
开园后,项目展现了极强产业吸附力,引入国家医保基金监管服务龙头企业国新健康,服务中国6亿多参保人,覆盖医保基金规模超过10000亿元。吸引广东省级文化产业第一股南方出版传媒北京中心入驻,成为首都文化金融产业代表性园区。同时致力于首发经济创新孵化,引入永璞咖啡、麟阁书院、崚云餐厅三家北京首店品牌,为推动园区产业升级,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注入强大动力。
潮东里—故宫以东,重构商业共生潮流之地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32/36/38号,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24.3平方米,前身为天坛家具厂旧址。更新项目保留原建筑75%主体结构,对东四文化基因进行发掘梳理并活化利用,结合当代空间美学及老城区街巷肌理,将空间化繁为简,打通室内边界,彼此重构,通透连廊与中庭,串联人文酒店、商业街区、公共空间,形成“一轴三区”立体空间格局。将北京老城胡同概念引入建筑内部,仿佛游走在城市街区。
项目通过对建筑空间及内容业态的创意设计规划,引入人文酒店、八仙艺术空间、三季人鸡尾酒吧、ISSUE.01咖啡、闹公馆法式甜点、京悠·手工汉堡等潮品牌,“轻改造、重运营、强共生”,建成全市首个“街区商业+主理人经济+城市旅居微度假”复合空间,让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优秀创造力和消费力的城市年轻人群,参与并融入老城区的城市更新与当代国潮社区生活之中。
作为“新生代”产业空间,项目创新试水商业“共生系统”。建立“产权方+运营方+商户+居民”四方协同机制,成立由主理人品牌组成的商业自治会,建立主理人生态库,实现单纯的空间租赁转向“价值共创伙伴关系”,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ISSUE.01咖啡和八仙艺术空间的主理人,同时也是一位独立艺术家和职业策展人。谈笑中有几位游客来询问是否有甜点,很自然的将他们引导至隔壁闹公馆法式甜点:“我们这边是咖啡,隔壁闹公馆有各式甜点,您可以看看哪边舒适就到哪边坐”。两家的店铺风格虽然不一致,但是经营品类互补,主理人经营理念互通,以服务为中心,为顾客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消费氛围,达成整体空间和顾客之间的精神交流。
在园区引导下,入驻的主理人们制定《业态准入公约》,实现品牌调性统一与差异化互补。建立品牌孵化评估体系,实现种子筛选的精准孵化机制,与主理人共建,共享品牌成长红利。以文化艺术活动、场子合作、跨界联动合作、项目整体推流产生的流量反哺园区商业,整合场内各商业品牌实现资源供应链共享,联合推出主题套餐跨业态联动,园区与商业品牌联合开发限定产品IP内容共创,为园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畅通路径,形成托举,实现重构、平衡,共荣。
前门草厂居住体验院落——对“老胡同·现代生活”的生动实践
前门草厂居住体验院落项目是天街集团利用前门草厂地区腾空院落全力打造的国内首家根植于胡同文化、恢复性修建客房与居民院落交织的开放式精品四合院酒店,并委托怡和集团旗下“文华东方酒店管理集团”运营管理。项目位于前门东区草厂片区,草厂三至十条胡同,占地面积 1.6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后勤、公区及客房三部分,共有客房42间,项目投入运营为历史文化片区焕新升级。
项目的建成和运营是天街集团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开创了“开放式”四合院精品酒店经营管理模式的先河。通过设计运营先行、精准施策、精细施工、公众参与共建共融等举措,探索实践了老城保护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高端体验与老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具备相当消费力的高净值客群纷至沓来,老胡同中生机盎然,居民与新客群共融共生,呈现出一幅祥和融洽、欣欣向荣的美好街区生活画卷,以生动实践阐释了总书记提出的“老胡同·现代生活”方式。
项目的成功经验为类似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设、改造、修缮项目提供了宝贵借鉴,展示了在保护历史文化前提下实现城市更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文华东方作为一个高端商业地标,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将吸引大量高端客源,不仅带动自身经济收益,还对周边商业产生溢出效应,将吸引更多品牌入驻,提升片区整体商业氛围和价值,丰富商业业态,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朝阜路和朝阳门南北小街—一路繁花·共治焕新,十字公共空间带动街区整体提升
东城区朝阜路(东城段),东起朝阳门桥,西至皇城根遗址公园,全长2.3公里;朝阳门南、北小街,北起南门仓胡同西口,南至建国门内大街,全长2.3公里。共计4.6千米。朝阜路朝阳门南北小街十字街区作为老城核心区“两横两纵”文化绿色漫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兼具政务、交通、文化功能的城市主干道。
近年来,东城区对朝阜路、朝阳门南北小街十字街区进行公共空间整体提升,朝阜路通过“文绿相融”的更新理念,项目重点实施林荫路建设、历史建筑保护、慢行系统优化及“多杆合一”工程。朝阳门南、北小街通过“为民务实”的更新理念,项目重点实施道路空间整合、慢行空间拓展、商业店铺自主提升行动。共同打造启古纳今、慢行友好、一路繁花的“京城时空走廊、文化绿色十字”。
改造提升后,朝阜路(东城段)全线的绿化和林荫面积由原来的9490平米增至1.3万平米,增幅30%,形成拥有5条林荫带的绿色漫道。朝阳门南、北小街将0.99万平方米封闭绿地改为1.13万平方米开放绿地,面积增加12%。两条街新增“朝孚园”“东美园”“总布拾光”“仓礼园”等口袋公园,亮出包括孚王府、朝内81号在内多个历史建筑原貌。以完整街道为理念,以“三合一”改造模式(花池+座椅+台阶),实现28处商业界面品质提升,并通过“花园+”的形式,全线植入花卉园艺、艺术欣赏、文化休闲,城市眺望、运营消费等多重功能,四季民福等品牌餐饮店相继入驻,街区商业与周边完成改造的东四南北大街、五四大街形成连片带动作用,改造后,底商前区的客流量提升了约30%。
项目关注民生需求,在全市首次拆除2座低效过街天桥,实现北京首个减量低效过街设施的更新实践。增设6处安全岛,优化7处路口的转弯半径,杆体减少34.5%、箱体缩减91%,腾退公共空间还给行人,恢复开阔清朗的环境景观。改造后,全线行人过街距离平均缩短20%,交通事故率及投诉率下降50%。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创新“众筹式更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号召居民参与,给小街整治充满温情和故事。改造中开展“共益·创生”小街店铺自主提升行动,以开设培力课堂的方式培育商户自主出资的更新意愿,引导商家自主升级门脸、橱窗、牌匾等品牌形象,让商户真正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编制《小街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综合提升指南》,聘请110余名设计师与商户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计牌匾、橱窗、门面形象的个性化设计,并邀书法家题写牌匾,最终有52个店铺业主的牌匾橱窗方案成功落地实施。改造后的店铺门面各具特色、充满意趣,彼此相得益彰、和谐有致。同时,组织驻地单位、中小学生自主创作,增补沿线文化展示区域。润财富中心利用沿街闲置房屋,出资实施“老街焕新记”展厅,集中讲述两条街历史故事;史家小学发动本校艺术社团资源,实施了“苔花画廊”墙上美术馆,以孩童稚趣感染路过行人。几代人在街区成长,街区变迁又成为了几代人的记忆。十字街区焕新的故事也会记入历史,融入记忆,成为东城更新浓墨重彩的一笔。
航星园——焕新升级,打造在首都核心区闪耀的璀璨群星
航星园位于北京东城区,占地面积13.5公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毗邻雍和宫、地坛、孔庙与国子监等历史地标,与青龙胡同隔河相望,核心区少有的大型产业园区。园区凭借丰富的业态布局和强大的集聚效应,连续三年获评“北京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年总收入近400亿元,在东城区产业园区中产值排名第一,核心区位居前列,文化产业园产值全市排名前三。
航星园响应城市更新号召,2024年园区进行整体焕新升级,打造多元聚集,群星璀璨,产城融合的公共服务综合体,形成独特优势,成为全国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驱动的城市更新典范标杆。
园区通过存量空间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对老旧厂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以“九天揽月,银河观星”为设计理念,在保留原有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基础上,以中国航天精神为文化内核,创造性提出了“九天九景”的景观体系,将园区划分为星晖园、星皓园、星辰园等九个主题园区,分别对应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空天九野”概念。园区各处通过特色植物(如梧桐、玉兰、海棠等)、景观和灯光设计展现不同主题,形成“航星新九景”的连贯景观序列。通过场地道路与景观设计、建筑立面与内部更新改造、建筑结构抗震加固等措施,实现了空间的优化和再利用,打造花园式办公空间,缔造社交空间,成功打造集人文底蕴、科技创新、绿色生态、智慧管理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
航星园通过疏解腾退实现产业从传统制造到高精尖产业集群的升级迭代。园区经过多次转型,以产业强园、文化润园、服务融园为发展目标,聚焦绿色能源+数字科技+数智文化等领域优质企业,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数字科技产业聚集区。园区文化企业上市3家(光线、猫眼、祖龙),文化上市企业市值约80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引擎,新质生产力标杆。
另外,航星园改造项目充分考虑周边居民需求,通过增设夜间照明、休憩座椅、绿化景观等措施,在空间功能上,通过对中央庭院的改造升级,新增了露天剧场、休闲广场等多功能空间,每年可举办科创路演、文创市集等各类活动30余场,在商业配套上,园区拥有8号楼会展中心、航星园文体中心、屋顶花园、电影院、书店、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馆、健身游泳中心、咖啡休闲洽谈区等公共空间。已连续三年举办“航天国际科幻季”文化科技融合品牌活动,在普及航星文化的同时,极大满足了园区内企业员工、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形成了融入街区、社区重要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
航星园强化“科技文化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定位,通过优化空间运营、培育新兴业态,持续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示范园区的辐射力,为北京城市更新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航星模式”,为首都核心区文化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南馆公园—闹市街区的清新商业新势力,百姓身边的零碳生态会客厅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总面积2.64万平方米,毗邻东直门—簋街商圈和俄罗斯大使馆,是全市首个零碳全龄友好无界开放的绿色公共空间。公园小而精,雅而美,生动展现零碳环保、无界开放、全龄友好、多元投资、创新运营、共建共享六大特点,是城市更新理念的高度融合、紧密集成,其中涌现出来的“公园+”多元消费场景,为推动经济发展开拓新的思路,有望培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生态。
公共空间是家的延伸。在南馆公园拆除围墙,成为无界公园后,更加自然的融入了街区,融入了居民生活。除了儿童玩乐、老人休闲健身外,新引进的“绿房子”餐厅还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交流、会客、放松身心的场所,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场景和潮流。“绿房子”餐厅是地中海料理为主的绿色环保主题餐厅,装饰风格与公园高度一致,花卉点缀,绿植环绕,这是主理人的“小巧思”。来南馆绿房子餐厅的多是年轻人,有居住在附近的,也不乏“慕名”远道而来的。同样的价位,比起到商场消费,他们更喜欢到公园里来,在绿植围绕下享受放空的宁静与放松。依托空间优势,绿房子餐厅创新打造沉浸式科普项目,开展园艺交流和自然教育亲子活动,丰富用餐体验。由于毗邻俄罗斯大使馆,经典品牌老井俄式餐厅也是南馆公园的“老朋友”,与“绿房子”餐厅一起,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 同时,南馆公园优化与居民、社区、街道、驻园单位的议事沟通机制,与街道、社区及附近企业紧密合作,加强科普和生态文明宣教,让公园更加有温度、有意思,更能吸引人,留住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南馆公园践行花园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功能、多元参与主体共同成长为城市生活新地标。
如今,城市更新日渐成为涵盖文化传承、经济转型、社会治理、生态优化的系统工程,紧密关系到每个市民日常生活体验和乡愁记忆构建。下一步,东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持续落实核心区控规,紧紧围绕“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断完善“四个服务”,全速推进“崇文争先”,以城市更新8大类53项内容为抓手,统筹推进项目实施,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将东城城市更新的巨大潜力转化为推动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转化为构建老城家园意识、情感共鸣的人文关怀,立足千年古都,宜居福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东城新贡献。(王喆)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