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韵’动牛街”再添华章!街道通背拳大赛聚民族力量筑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5-07-31 16:31:3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31日上午,由牛街街道与西城区武术运动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武协通背拳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武协民族武术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5年“‘韵’动牛街”通背拳交流展示大赛举行。区体育局、牛街街道、武术运动协会有关领导与来自北京、河北、辽宁三地的团队及通背拳传承人和各族群众代表参加。

作为牛街街道“民族体育运动嘉年华”的核心赛事,本次大赛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拳为载体,立足其原生传承地之一——牛街,通过创新性的群众体育赛事,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街区的蓬勃活力,是街道深化“和合牛街”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立足文脉传承  非遗焕发时代新彩

“比赛在通背拳的重要传承地牛街街道举办,开创了京城单一拳种专项赛事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背拳代表性传承人张斌表示,比赛为通背拳的交流与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开幕式上,由各族居民组成的百人通背拳方阵气势恢宏,配合多流派技艺切磋、青少年传承展示等环节,将通背拳的松活揉顺,冷弹脆快展现得淋漓尽致。展演者更是在一招一式中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的要求,让珍贵的城市文脉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薪火相传、焕发新生。

搭建三维平台  全民共享文化盛会

本次大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市西城、朝阳、石景山、门头沟、海淀、丰台、房山、昌平、东城、通州10个区,以及河北省三河市、辽宁省葫芦岛市等地的45支团队400余名通背拳爱好者踊跃参与。参赛者涵盖社会体育指导员、非遗传承人、中老年及青少年群体,成功构建起“传统继承+全民健身+文化传播”的三维平台。牛街街道致力于将通背拳这一传统武术技艺创造性转化为全民健身新载体,各族群众以武会友,有效提升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彰显了牛街独特的精神风貌。

赛事设置传统套路展演和创新功法交流环节,裁判团队由专业裁判与通背拳老拳师共同组成,保障了专业性与拳种特色的结合。牛街街道在赛事组织中创新成绩发布方式,采用统一视觉设计的图片形式替代传统打印张贴,既美观直观又高效便捷,提升了参赛体验和活动品质。

赋能健康生活  探索双文明协调发展

牛街街道在本次赛事组织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武术非遗深度植入全民健身体系,积极探索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比赛中展演的核心功法“活背八法”,由非遗传承人以武医结合思想创编,动作科学、效果显著,尤其对缓解肩颈问题效果突出。该功法已入选国家级全民健身项目库和工作案例,在街道及西城区体育局的支持下,发展成为覆盖全市八区、全国多省市、万人参与的新兴健身项目。通过挖掘通背拳的健身价值与文化内涵,将体育运动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贡献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牛街方案”。

牛街街道工委书记李丽京在致辞中指出,街道始终以“和合”理念为引领,以“文化兴区、体育强区”为目标,将文体活动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背拳交流展示大赛作为“‘韵’动牛街”体育运动嘉年华的关键赛事,不仅是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探索,更是用“和而不同”的智慧,将各民族紧密相连,生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李丽京寄语全体参与者,这场赛事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精神的共鸣,希望大家在赛场上夺取佳绩、展现风采,“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捧起民族团结的‘最高奖杯’”。

西城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家燊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牛街街道的创新工作,指出通背拳已在牛街深深扎根,成为凝聚各族群众情感的精神纽带,“‘韵’动牛街”嘉年华及本次大赛展现了街道推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本次活动是牛街街道以体育为媒,推动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促进全民健身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实践,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强劲的“牛街动能”。(王文)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