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连日阴雨绵绵,66岁的王女士(化名)赏着雨景,心情却相当明媚。这是因为,两台全球先进的白内障手术,让她的视力重回青春。
“以前几米远走过来一个人,都看不清对方的脸,现在我连墙壁上的小字都能看清了。”7月30日上午,浙江大学眼科医院、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检查室内,王女士难掩激动——7月8日,她接受了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眼科医院院长、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主刀的国内首例纯折射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手术。近日,她又接受了第二眼的手术,同样顺利。
术后,王女士望向窗外,看得清晰而舒适(图片经患者授权发布)
两台手术累计不到半小时,王女士便正式告别白内障和老花,解锁了一个同龄人无法感受到的高清“视界”。
年轻时视力好
白内障却来得更早
“年轻时我视力很好,但40多岁就老花了,不得不戴上老花镜。”退休前,王女士是一名会计,在账簿上做登记时总觉得轻微重影,“像在看老式电影。”
近年来,眼睛情况变得更糟:好比在看水下的东西,朦胧又有些扭曲,如果阳光灿烂,眼睛会刺痛到无法睁开;对着手机练舞蹈,感觉屏幕蒙着一层薄雾,看着很费劲。
好多次,她骑车从斑马线过马路,没看清有路肩,径直踩了过去。“砰一声”,前轮毫无缓冲地、结结实实地砸在了路肩上。后来,她开始放慢骑行速度,骑到近处看得实在了,才能放心过去。
考虑到安全问题,原本爱外出遛弯的她,也放弃了晚间出门,“即使真是平路,我都担心,如果摔一跤就得不偿失了。”
“连续几年的体检结果都显示我的眼睛老化速度很快,比实际年龄要快上10年左右,医生推测可能跟早年没做好眼部防晒有关。”今年,王女士就近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被正式确诊为白内障伴随老花眼,医生建议她做手术来改善视力。
61岁的丁女士(化名)视力情况也很相似,她日常要做家务、检查孙子孙女的功课,但白内障带来的雾感让她感到十分苦恼。
当下是做手术的好时机吗?
出于对浙二眼科中心的信任,王女士和丁女士慕名找到姚克教授,想听听他的专业意见。
纯折射技术的应用
回归人眼自然规律
“年龄增长是白内障发生发展的首要危险因素,此外,长期紫外线等辐射、糖尿病、激素药物使用等都可能加速白内障进程。”分析过王女士的检查报告,姚克介绍,“她的核混浊程度为II级,但皮质混浊达到四级,相当于视野中心90%范围都被混浊遮挡。光线仅能从周边缝隙进入眼内勉强成像,视物会显得吃力,视力就会差。”
目前,白内障患者改善视力的主流办法是做白内障手术,去除混浊的晶状体,植入全新的人工晶状体发挥“高级相机镜头”的作用。
对王女士来说,术后能安心骑行、自由看手机学舞蹈,就是满意的视觉。而丁女士除了白内障外,还查出“前房浅”——青光眼的临床前期表现,白内障手术能够同时为她消除青光眼这一潜在隐患。
为了让两位女士看得舒适又清晰,经过详细评估,姚克建议选用一款新型的纯折射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
“人眼自然晶状体的工作原理本质上是光学中的折射技术,晶状体相当于可变焦的凸透镜,依靠睫状肌-悬韧带-晶状体囊袋这个系统的收缩来完成看远看近,该过程称为视觉调节。一定意义上,置换的这枚人工晶状体功能越贴近人眼的自然晶状体,例如材质更仿生、视线更连续等,患者术后也能如年轻时那般看得清也看得好。”姚克解释。
长久以来,眼科临床一直在探索、研究更适合人眼的人工晶状体,尤其中国白内障手术临床发展从防盲时代迈向屈光白内障手术时代后,为每位患者匹配更适合的人工晶状体成为白内障手术医生努力的方向。
“看到这种全球首创的纯折射连续视程技术出现和应用,很欣慰。”综合临床经验及物理学、光学原理,姚克评价,这款人工晶状体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术后的光干扰,加上有视程连续的优势,患者术后能感受到清晰视线的自如切换。
个性设计加精准手术
“新镜头”在眼内发挥作用
在手术方案上,姚克为王女士的第一眼(左眼)设计矫正为正视眼,目标用于看远;而第二眼(右眼)根据第一眼的术后结果和实际看近的需求,设计为“微单视”,即保留适当的近视度数,让她术后看近也相对清晰。而丁女士仍期望以看远为主,并保持良好中近视力,第二眼手术方案设定为正视眼。
“微单视设计是这款新型人工晶状体的显著特点,即双眼个性化矫正不会增加光干扰,视物的距离和空间判断也不会受影响,”姚克解释,光干扰低了,术后患者的舒适感也会更高。
7月8日,王女士作为国内首位患者,与丁女士一起接受了这一新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两人的远视力都恢复到了1.0。
近日,两位女士再次接受了姚克主刀的纯折射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第二眼的植入手术。现场,姚克采用新一代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技术和超乳技术,仅1秒钟“撕开”包裹着晶状体的前囊膜,随后数秒间完成预劈核、角膜切口的制作。在手术后半程,具备双泵技术的超声乳化系统根据白内障核程度自动、精准匹配能量,进一步降低手术带来的损伤。最后,姚克为患者成功植入了这枚功能性人工晶状体。
姚克(左)正在主刀纯折射连续视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手术全程仅十多分钟就完成,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如预期般顺利。
王女士接受第二眼的白内障手术后,与姚克(右二)医生团队合影
高清的同时
她们更期待看得舒适自然
7月30日上午,王女士与丁女士到医院复查,结果显示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手术切口闭合得很好,角膜透明,两人重获了平衡、清晰、舒适的全程视觉。医生认为,随着后续的恢复,未来视力还会有所提升。
当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对眼健康有了更多新需求,是否人人都适合选择高端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呢?
“并不是。”姚克认为,临床首先考虑眼部条件的适合度,并综合患者实际生活场景的用眼需求、经济能力等因素,匹配适合的人工晶状体,“我们除了关注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改善程度,更注重研究它们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包括术后短期与长期的眩光和光晕情况、对比敏感度、人眼与大脑的适配调节……通俗来说,新晶体能否让患者既看得清,又看得好,还看得舒适自然。”
姚克说,这款新型的人工晶状体以纯折射技术颠覆性改善了不同距离分光的问题,对患者术后视觉感受的提升很有意义。“后续,我们还将在临床中开展更多实践研究,去不断印证。”(李峰)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