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筑梦青春工作室”:用小支点推动学生工作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30 11:30:4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成长成才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学生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开展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

近日,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举办的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检查的工作会上,筑梦青春工作室展示的特色育人建设成果,以“小支点”撬动“大育人”,创新构建“五项工程”与“12345”育人模式,着力破解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难题,引起与会师生的关注。

制度赋能成长:构建班级“治理模板”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会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建设上,让每个人都成为班级建设

的主角。”说起班级建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深有感受,从一开始入学时宿舍矛盾不断到毕业时团结一体,是班级制度建设赋能成长的最好案例。工作室推行“一班一公约”制度,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班级文化公约》,建立“班级议事厅”民主机制,使制度约束转化为自律自觉。

“班级建设如同打造人造卫星一样”,筑梦青春工作室负责人这样比喻班级育人,“大一新生入学如同火箭刚升空,需辅导员、班主任精准调控,确保班级进入正确‘轨道’;班委是‘姿态调整发动机’,通过班会、考勤、活动等微调班级方向,防止学风涣散或人际矛盾导致‘脱轨’;班级制度则能使班级建设既有学校设定的‘主程序’,也要保留‘卫星’本来的任务载荷,在规范中激发创新活力。”

组织引领成长:培育学生“精神坐标”
“老师,感谢你为我们制作这么用心的入党生日卡片,大家都很感动,我们

会始终铭记入党初心”,在转正答辩通过后,学生党员小郭接过辅导员递来的烫金封面“党员成长贺卡”感动地说道。工作室通过每年为党员定制“政治生日”卡片,将抽象的组织归属转化为可触摸的温度,让学生对组织产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更加稳定和深远。

此外,工作室依托省级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党团及班级建设)平台优势,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引领工作的品牌示范效应。通过整合校内外党建资源,创新开展“书记院长讲党课”“党建+专业融合”等系列品牌活动,着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坐标”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工作室注重强化校内外协同联动,深化组织育人机制创新,以“零距离”服务理念打通联系服务青年的主渠道,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工作室为学生党员制作并颁发入党“生日卡”

光影唤醒认同:打造爱校“记忆锚点”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作室创新性地运用沉浸式花海视频、

智能交互图片等数字化媒介,以更具感染力的视觉呈现方式,深度唤醒学生的爱校情怀与荣校意识。“从广园南校区到科教城校区,花海广城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的蓬勃发展,我们会更努力学习,不负学校培养!”工作室制作的短视频和推文在平台分享的瞬间获得1.2万余次点赞。

工作室精心打造“光影筑梦”品牌,深入实施“爱与榜样”育人工程,构建“新媒体矩阵+线下阵地”立体化宣传体系。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成长论坛等线下活动,全方位、多维度宣传榜样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以榜样引领成长,以故事传递力量,激发师生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为爱校荣校建设注入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工作室制作的花海视频掠影

家校社联动:绘制育人“同心圆”
工作室的老师们都是来自校内外一线的辅导员团队,他们以“三全育人”理

念为指导,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是一直陪伴学生成长的“三导师”,在实践中不断形成“12345”的育人模式(一个中心——思想引领为重点,二个抓手——以党团工作为着力点,三级覆盖网——以学生-宿舍-班级为基点,四级队伍力量——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朋辈导师,五个场所——课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其他校园场所)。

加强家校社联动是“12345”育人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开展“智慧家长”联系录和家庭访问慰问活动,让关爱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同时依托产教融合、学生实习就业平台,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切实提升社会工作能力。这种“家校共育、校企共培”的模式,既筑牢了学生的情感支持网络,又锻造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使育人工作真正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聚力同行”的转变。

工作室连同学院邀请30余家企业到校座谈和招聘人才

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工作室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秉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持续构建与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相匹配的现代化学生工作体系。利用工作室这个小支点,以点带面推动学生工作创新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育人成效,在探索中迸发工作室的育人功能。(林静君、戴领)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