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科技学院实训基地,刘毅伟专注地调试着精密数控机床的细参数,汗珠微滑过他年轻却坚毅的脸庞。他调试完成的复杂零件,正被送往国家重点装备项目中。刘毅伟是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届毕业生,如今已是省级技术能手。这位从校园实训车间走出的青年工匠,正在用精湛技术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
刘毅伟的成长轨迹,是河北科技学院“精准严好”校训的生动注脚。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心,他度过了无数个与机器相伴的日夜,双手常沾满油污,却始终耐心钻研。毕业设计答辩时,面对评委对零件精度控制的严苛追问,他自信从容地拿出实测数据与解决方案,那份源于实践磨砺的笃定,让在场老师欣慰不已。
图:机电工程学院实训室
河北科技学院深知,技能之根深扎于实践沃土。学校构建了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认知实验到综合项目实训,再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层层递进。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心、智能建造创新基地、数字媒体工坊等实训基地,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得以淬炼。学校更与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的每一次操作、每一次调试,都直指未来职业场景的核心需求。
刘毅伟并非孤例。在广阔的基层一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冯刚的名字被刻在了承德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他毕业后主动请缨到偏远乡镇,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乡村建设实践。面对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他大胆优化传统施工方案,使一条“卡脖子”的乡村道路提前贯通。乡亲们亲切称她为“咱们的冯工”,他以扎实学识与泥土情怀,让青春在田野上绽放出别样光彩。
冯刚的故事映射出河北科技学院“办学育人,立德树人”的学校使命。学校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既精研技术,更心怀家国。冯刚在毕业前曾参与学校组织的乡村建设调研项目,那些崎岖难行的山路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早已在他心中埋下奉献的种子。当他带着优化过的施工方案回到乡村,那些在课堂上反复演算的数据、在实验室里验证过的材料性能,最终都化为一条条通向幸福生活的坦途。
图:土木工程实训室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计算机学院2021届毕业生陈明浩敏锐捕捉到AI医疗影像识别的巨大需求。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校园孵化基地里开启了创业征程。面对技术瓶颈,他们反复实验,甚至通宵达旦优化算法模型。如今,陈明浩团队研发的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家基层医院,以科技之力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更多百姓。
陈明浩的创业之路,得益于学校“专业+双创”融合培育的丰厚土壤。河北科技学院打造了覆盖全链条的双创教育生态:从激发创新意识的理论课程,到项目打磨的导师辅导;从提供设备支持的创客空间,到对接市场资源的孵化平台。陈明浩团队正是在学校组织的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启动资金和宝贵的行业指导,使实验室的智慧火花最终照亮了现实需求。
图:计算机学院实训室
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共同特质,正是河北科技学院育人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身上闪耀着“工匠精神”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践行着“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更内化着“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这种精神血脉的赓续,源自学校“植华夏之根,铸民族之魂,育经世之才,办百年之学”的办学宗旨历史积淀。多年来,学校坚持“学生信赖,家长放心,社会认可,政府满意”的办学理念,将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般融入专业教育全程。当刘毅伟在机床上雕琢毫厘精度,当冯刚用图纸丈量乡村未来,当陈明浩用代码拓宽生命通道,他们无不印证着:以匠心浇灌青春,终将收获服务社会的丰硕果实。
图:学校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设计团队
当人工智能加速迭代,深刻重塑职业版图,河北科技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其价值愈发彰显。刘毅伟、冯刚、陈明浩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奋斗诗篇,更是这所应用型大学回应时代命题的响亮答案——在技能报国的广阔天地中,他们正以扎实本领和深沉情怀,标注着新一代技术人才的应有高度。
图:河北科技学院南门
一批批学子走出河北科技学院大门,成为技术骨干、行业精英、创业先锋……他们身上镌刻着“精思至诚”的鲜明烙印。当无数个刘毅伟、冯刚、陈明浩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河北科技学院立德树人的初心,便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壮阔画卷中获得了最生动的诠释。(韩淑红)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