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暑气渐浓。7月9日早上八点半,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暨南慈赴营山“营医笃行,山川健行宣讲队走进营山当地竹笋基地,带领当地20名小学生化身“小小竹农”,在青郁竹林间开展挖竹笋劳动实践,以自然为教室,以竹土为课本,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课堂。
晨光微熹,孩子们背着小竹篓,与队员们在民宿门口集结。队员们提前为孩子们准备了应急用品,并由安全组组长张柔现场讲解上山、入林、挖笋的安全注意事项。在简单的准备活动后,一行人步行一刻钟,抵达了竹笋基地。斑驳的竹影间,沙沙的叶响仿佛在欢迎这群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
“找笋如寻宝,裂纹、鼓包是暗号。”有着多年竹业经验的老农郑永平手持锄头,以林间凸起的土包为范例,边刨土边讲解:“锄头要像燕子啄泥般轻巧,顺着笋尖斜切,既能完整采笋,又不伤及竹鞭。”孩子们和队员们围成半圈,或蹲身观察土纹,或用树枝模拟刨土动作,摄影组成员同步用摄像机记录下教学要点,为后续制作科普视频留存素材。
进入实操环节,竹林化作天然竞技场。一个小朋友和一位成员为一组,各自分散开来寻找竹笋。竹林间,孩子们握着小锄头,弯腰仔细搜寻地面细微的裂纹与凸起。发现目标后,在队员们的帮助下,他们轻轻刨开表层泥土,动作既谨慎又透着兴奋。随着笋尖逐渐显露,有人屏息凝神继续深挖,有人忍不住欢呼。当完整的竹笋出土时,孩子们高举战利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竹林里回荡着阵阵欢笑与惊叹声。
劳作间隙,实践队就地开展“竹林小课堂”。队员手持竹枝制作的教鞭,指着刚出土的竹笋提问:“竹笋从破土到成竹需要多久?”“竹鞭在地下如何生长?”孩子们争相举手,答案虽显稚嫩却充满童趣。“像毛毛虫一样往下面钻”郑博涵小朋友的回答引得众人发笑,实践队随即用生长周期模型纠正误区,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活动尾声,孩子们将收获的鲜笋送往民宿。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们学习剥笋,鲜嫩的笋肉经焯水、切丝,转眼化作餐桌上的时令佳肴。“原来每天吃的笋子要这样挖!”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新奇与满足,此刻劳动成果化作舌尖美味与难忘记忆。
此次活动不仅是自然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有机融合,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营医笃行,山川健行宣讲队通过组织儿童参与挖笋,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竹产业结合,既提升了孩子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也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为竹产品宣传开辟了新路径。活动过程中,实践队还通过拍摄科普视频、收集竹产业数据等方式,协助当地梳理特色农产品推广素材,为后续开展助农直播、文旅宣传等基层服务夯实了基础。“学生们用知识和创意激活乡村资源,这种‘教育+助农’的模式,为我们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营山社工罗军老师如是说。
这场山野间的实践课,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挖笋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自然的种子。竹影摇曳处,知识与欢笑交织,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邹文静 谭宇萱 罗欣宇 康奥博 李金芳)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