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南水北调东中线全面通水四年了!40余城超1亿人“喝上好水”

发布时间:2018-12-24 21:13:3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至今,东中线工程已全面通水四周年,累计调水222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4年来,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191亿立方米,不间断供水1461天,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179亿立方米,东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山东供水3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更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已经成为京津冀豫鲁地区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黄淮海平原地区超过1亿人直接受益。

吃上好水就是过上好日子

90岁的沈君振离休前是河南省平顶山市石龙区法院副院长。4年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没有通水,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喝上好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私营煤矿一拥而上,石龙区地下水遭到严重破坏。2010年,全区干旱,深水井打到了600米才见到水。

当地老百姓经常抱怨,“水质不好,白色的衣服洗一次就变黄了。”

因为资源性缺水,年轻时沈君振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到离家二三里地的河沟边一个水井里挑水。

石龙区不大,但家家户户挑水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邻县就有人到石龙区做起了水生意,用拖拉机拉着水桶沿街叫卖。

中线工程通水后,沈君振家里也用上了南水,老人每天用南水泡茶喝,精神矍铄,愿望也变成了“多吃几年好水”。

现在自来水龙头里随时打开就有甘甜的水流出来,再也不用为水而发愁。沈君振怎能不高兴?“还是共产党好,国家修建了南水北调这么伟大的工程,真正解决了我们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的吃水问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身边最大的变化了。”老人感慨。

监测结果显示,通水以来,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向好,丹江口水库水质为Ⅱ类,中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或优于Ⅱ类。东线工程输水水质一直保持在Ⅲ类。

优质的南水显著改善了沿线群众的饮水质量,特别是河北省黑龙港地区500多万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提升了生活质量,解决了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饮水安全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为增加。

喝南水 河北钢厂解“渴”

“可以说,因为有了南水,我们这9家钢厂才得以在这里合并重组,生产才能顺利进行。”河北永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青介绍说。

河北永洋特钢产业园地处邯郸市永年区与武安市交界处,这里位于地下水超采区边缘,地下水严禁取用,而紧临的坛河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河流特点,使得企业原来生产全靠地下水。

张青说,如今,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地下水保护条例,限制地下水开采是大趋势,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关停了地下水开采的7口井,申请铺设了一条专用供水管线,以南水作为生产水源。

工厂今年5月1日用上南水,该公司动力厂厂长薛爱民表示,“南水水质好、硬度低,不用添加过多药剂,处理环节比原来简化,处理成本1吨比原来要低1块钱,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南水的保证率又高,我们用着更放心。南水切切实实解决了我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燃眉之急。”

“南水不但助力邯郸实现了钢铁企业退城搬迁,也助我们形成了如今的河北永洋特钢集团。可以说,没有南水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张青说。

4年来,南水的生态补水效益逐步显现。

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丹江口水库汛期弃水向受水区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8.65亿立方米,生态效益显著,河湖水量明显增加、水质明显提升。

如今,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稳步实施。自2018年9月始,水利部、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工作,向河北省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3条重点试点河段实施补水,至今累计补水4.7亿立方米,3条河补水水头均已到达试点河段终点,累计形成水面约40平方公里,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重现生机。

东中线一期工程

运管水平不断提升

眼下正值隆冬,中线工程也进入冰期输水,如何能保证南水的正常流动?

“我们已抬高渠道运行水位,并适当减少输水流量,保持较低流速。同时,沿线配备一定数量的捞冰设施,并设置了排冰闸,紧急时可以排出流冰到渠外。”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除此之外,在工程闸门还安装有热融冰装置,可加热门槽,保障冬季闸门顺利启闭;同时渠道中的一些部位还设置水流扰动装置,通过不断扰动水流避免结冰。

“石家庄以北实施联调联防联控,适时发出指令,保持水流平稳,确保了工程安全平稳运行。”这位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这只是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运行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东中线一期工程按照“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打造安全放心的一流水利工程,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在人员行为规范、生产环境达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员查问题等多方面发力,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为了确保水质安全,我们在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布设电子围栏,并安排人工巡查。编制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设10个水污染应急物资库,并进行了多次大型应急演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线工程的智慧化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一方面通过水情数据自动监测与预警,全部闸站远程控制,实现输水调度自动化;依托视频、智能安防系统,无死角安全监控,实现安全管理立体化;同时,建立自动监测与人工重点监测、渠内水质与渠外水源保护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实现水质保护系统化;构建系统完备可借鉴的标准制度体系,实现运行管理规范化。

 

责任编辑:杨秀珍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