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勐海县打洛镇:编织非遗传承“人才链” 激活边境文化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6-12 10:43:0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云南中缅边境的布朗族村寨,非遗传承发展曾面临双重危机:会弹唱的老人逐渐离世,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失去兴趣;山区语言隔阂让理论政策难以穿透边陲。打洛镇以破局之志,织就了一张覆盖镇、村、组三级的非遗人才网络。

破解断层困局:构建“三级联动”人才蓄水池,让非遗“活”在基层。针对非遗传承断层、人才储备不足的核心问题,打洛镇创新构建“组织筛”机制,精准筛选出涵盖镇、村、组三级的布朗弹唱复合型人才115人,形成稳固的传承基础。镇级统筹“双语种子队”。发挥镇级组织优势,组建双语人才队伍,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精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布朗弹唱词牌,打通理论政策直达边陲的“最后一公里”。村级建强“传习点”。依托村级传习点,联动民族学会代表等本土力量,巧妙将“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融入布朗弹唱的悠扬曲调,让政策宣传“声”入人心。组级激活“火塘乡贤”。在75个边境村寨,发动威望高、懂弹唱的“火塘乡贤”,利用火塘边、边陲露水街等群众聚集场合,以琴声为媒,生动讲解边民补贴、互市贸易等切身政策,在乡音乡情中传递党的温暖。这种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非遗技艺为载体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活化了布朗弹唱这一非遗项目,更使其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深化基层群众政治认同、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的生动载体,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思想引领的“双赢”。

创新育才模式:打造“全链条”赋能体系,让传承“强”起来。突破传统“师徒松散传承”的局限,打洛镇构建起“基础传习-系统提升-创新应用”的标准化培育链条,推动非遗传承规范化、规模化。拓展传承阵地。大力推进布朗民歌(布朗弹唱)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旅游区,累计覆盖青少年、居民及游客3000余人次,在活态传承实践中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深化沉浸体验。组建“布朗弹唱”边境村寨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开设周末兴趣班、非遗托管班等方式储备志愿者,通过组织展演,为青少年群体、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多维度感知布朗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提升可见价值。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和旅游场景,显著提升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彰显了民族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

拓展功能边界:开辟“非遗+”价值裂变,让文化“兴”边富民。打洛镇大胆突破非遗保护传承的传统边界,积极探索“非遗+”融合路径,释放人才价值,赋能区域发展。跨境协同发展。 实施跨境文化协同发展工程,建立边境村寨多维度文化交流互鉴机制,促进中缅文化交融互鉴(如缅甸学徒来学艺)。体系升级扩容。 布朗弹唱传承体系完成结构性升级,培育扩展传习机构2处,并构建起“1+4+8”的梯队化非遗传承人储备格局。产业融合赋能。积极探索“宣讲+非遗+产业”的发展路径,开创与边境友好村寨在产业、旅游、贸易等多方面合作新模式,成功打造边境旅游消费热点,依托非遗人才链驱动产业链,带动边民创收达270余万元,有效激活了边境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荣效应。

打洛镇通过精心编织非遗传承“人才链”,不仅成功守护了布朗族的文化根脉,更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凝聚人心、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的强大引擎。其构建的三级联动人才网络、全链条培育体系和“非遗+”价值裂变模式,为边境民族地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打洛经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文化边疆的生动实践。(玉书兴、魏啟梦、熊雯菊)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