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溯红色记忆,扬海派风华 一场镌刻时代印记的文化盛会

发布时间:2025-05-28 15:59: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5年5月27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著名画家汪家芳老师的工作室,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此热烈举行。此次活动围绕“寻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展开,旨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与上海解放76周年,汇聚了众多文化界的领导与艺术家,共同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活动伊始,上海舒同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张诚满怀热忱地致辞,对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和艺术家表示了诚挚欢迎。他简要回顾了上海舒同书法艺术研究会的发展历程,自成立以来,研究会在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上海市民政局、社团局的悉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创建上海文化艺术实践地这一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举办各类书画展览,到搭建平台推动会员作品走出国门交流,再到加强党建联建,将书画艺术推向企业和园区,研究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社会服务处处长章燕随后发言,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上海舒同书法艺术研究会工作的肯定与赞扬。章燕处长指出,研究会多年来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她特别对著名画家汪家芳表达了高度赞誉,称汪家芳是上海书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汪家芳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成就,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海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本次活动的焦点人物之一,画家汪家芳分享了自己对艺术的深刻见解和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幼喜爱绘画的汪家芳,十几岁时的临摹作品便已显露出极高的天赋。1987年,他凭借过硬的文化与艺术专长考入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硕连读的七年间,他不仅专攻中国山水画,还广泛涉猎油画、版画、雕塑、书法、哲学等领域,力求让自己博学广闻、触类旁通。汪家芳始终认为,艺术之路需要积累与游历。他用了20年时间,沿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游历全国写生创作,探求中国画创作的变化与创新之路,绘制了百幅中国画《画说徐霞客游记》 。

近些年,汪家芳一直在探索用中国画独特的视觉形式,为上海创作时代的“大画”,开拓中国画城市表达的新境界。他创作的国画作品《上海》《浦东》《初心》,把高楼比作高山,将山水引入城市,在中国画中融入了西洋画对城市的表现方式,在具有海派艺术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又创新出新颖别致的城市山水风格,成为对海派艺术的一次成功探索。例如,为中国首届进口博览会接见外宾时的大厅内创作的背景画《上海》,以石库门形象为主线,远景是繁华摩登的陆家嘴金融中心,串联起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历程,画面中上海标志性的梧桐树被秋天的金黄渲染,映衬出“上海”的时代强音。还有为重新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创作的大型主题中国画《初心》,他以画寄情,把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对上海的热爱用画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汪家芳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磨艺术造诣,努力为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汪家芳发言后,参加活动的嘉宾及艺术家们纷纷踊跃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理解,以及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有的嘉宾提到,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我们应当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其传承下去,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有艺术家指出,海派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发扬海派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元素,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将活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探讨,更是一次对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上海解放76周年的特殊节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上海舒同书法艺术研究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未来也将继续发挥其平台优势,团结更多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内涵,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文化魅力,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让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宋寿平)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