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事业的广袤版图中,有这样一群医者,他们虽未身处顶尖学府的附属医院,却在基层默默耕耘,以一腔热忱和精湛医术,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在群众生命健康受到疾病的威胁时,他们以白衣为甲,以仁心为剑,守护在生命的第一线,践行着从医的初心,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员”。
(一)曹卫国,凌晨2点的急救
5月4日清晨,耒阳罗渡卫生院诊室门前,55岁的刘青红紧攥着衡阳附一医院的出院小结,手指微微颤抖。在家人的搀扶下,她执意要当面感谢曹卫国院长:"要不是您那晚来得及时,我这把老骨头怕是熬不过去了..."话未说完,泪水已模糊了双眼。
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守护战
时针回拨至4月6日凌晨2时15分。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撕裂夜的宁静,曹卫国从睡梦中惊醒。"曹院长...我胸口像压着石头...肚子刀绞一样疼..."电话那头,55岁的独居患者刘青红气若游丝,身旁只有小孙女无助啜泣。
"保持呼吸,千万别移动!"曹卫国抓过白大褂冲进夜色。驾驶途中,他始终保持着通话,用沉稳的语调指导女孩为奶奶垫高头部。15分钟后,他带着全套急救设备破门而入——血压计显示90/60mmHg,触诊发现板状腹,结合患者长期胃病史,当即判断:"胃部出血,必须紧急处置!"
在紧张救治过程中,曹卫国不顾疲惫两次往返医院紧急取药,在条件简陋的民居里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实施止血、扩容等关键急救措施。直到亲眼目睹患者被亲属安全转运至耒阳市人民医院,他那颗始终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白大褂下的终身承诺
"曹院长的听诊器永远热着。"这句同事间的玩笑,恰是这位"劳模院长"的真实写照:全年无休的工作日志,二十年如一日的早到晚归,即便外出参会也要赶回坐诊的坚持。面对患者的惊讶,他总是轻抚白大褂笑道:"坐在这里,才觉得对得起这身衣服。"
从青葱岁月到两鬓染霜,曹卫国始终践行着"医生就该守在患者身边"的信念。那夜急救后,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生命托付的重量,要用分秒去丈量。"如今,他诊室墙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大褂口袋里,依然躺着随时待命的听诊器——这是医者对誓言最朴素的坚守。
(二)石小灵,争分夺秒救治脑出血患者
5月3日,一阵鞭炮声在耒阳三都镇卫生院门前响起,患者家属资先生将印有"心系患者危难时,生命源泉见真情"的锦旗郑重交到副院长石小灵手中。"没有石院长的果断救治,我母亲可能就危险了!"资先生紧握石小灵的双手,声音哽咽。
与时间赛跑的65分钟
3月30日的紧急一幕至今让资家心有余悸。当天晚上,资母突发倒地偏瘫,家属紧急联系卫生院。石小灵接报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凭借多年基层经验初步判断为脑出血,随即采取急救措施:一边稳定患者生命体征,一边协调耒阳市人民医院急救通道。在等待救护车的60分钟,他持续监测血压、瞳孔变化,同时安抚慌乱家属,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只是尽了本分"的医者初心
"多亏石院长不嫌脏累跪地检查,第一时间发现病情!"资先生回忆道。经上级医院确诊,患者确为脑出血,因转诊及时未留下后遗症。面对赞誉,石小灵坦言:"每个基层医生都会这样做。"他特别提醒群众:突发疾病时需保持冷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清晰描述症状。
这面熠熠生辉的锦旗,不仅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感激,更折射出基层医疗工作者"守门人"的担当。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乡镇,正是无数个"石小灵"用专业与温情,筑起了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罗显斌 周云霞 谢高玲 陈方群)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