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井”上添花,只为老区人民的一口甘甜

发布时间:2025-04-25 15:57: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矾山镇素有“世界矾都”之称,是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也是浙南有名的革命老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了一大批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先烈。

在浙南的连绵山峦间,矾山镇三合兴村宛如一颗镶嵌其中的红色明珠,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记忆。然而,岁月的痕迹不仅刻在了这片土地的街巷屋舍,也给村里一口见证过烽火岁月的水井留下了沧桑印记。直到2025年,中交一公局集团苍泰二标项目部的到来,让这一切迎来了转机,他们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一段守护红色根脉、保障饮水安全的温暖篇章。

今年3月,怀揣着助力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中交一公局集团苍泰二标项目部毅然开展了矾山镇三合兴村革命遗址古井修复工作。当他们踏入这片浸染着先辈热血的土地,第一眼看到那口古井时,心猛地揪了起来。“这哪还是口能用的井哟,水又浑又少,每天打水都发愁。”村民李婶无奈地向项目部工作人员诉苦。经现场勘查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维护,井壁渗水严重,井内淤积了厚厚的泥沙,原本清澈的井水变得浑浊不堪,水量也日益减少,周边30余户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饮水安全可是民生大事,何况这里还是革命老区,先辈们为了我们付出那么多,绝不能让乡亲们再为吃水犯难!”项目部负责人闫军目光坚定,当即组织项目班子决策,将这口水井修复工程列为重中之重的红色帮扶项目,调集专业的技术力量,迅速投入修复工作。

施工的日子里,困难接踵而至。狭小的井口、复杂的地质条件,给井体修复带来巨大挑战。但项目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日夜钻研,反复论证。“水井使用多年后,井壁受水冲涮缝隙变大,从缝隙中冲出的泥沙就会把井底淤满,放下去水桶也就打不满水了”工区副主任郭世奇指着古井说道。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将井底淤泥进行及时清除,最主要是需要解决井壁缝隙问题,防止泥沙再次冲刷至井内。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水质,让村民喝上放心水,施工过程中,项目采用新型防渗材料与自动化抽水设备,确保井体结构稳固、水质达标。历经30余天的紧张施工,项目部不仅修复了原有井体,还新增了智能过滤系统,将日均出水量由原先的7吨提升至15吨,彻底改善了周边30余户村民的饮水质量。

古井终于迎来了竣工时刻。当清澈的井水从新修复的井口喷涌而出,项目部组织村民代表前来,一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口井背后的历史意义,项目部还特意邀请了三合新村党支部书记。“乡亲们,这口井可不简单呐,咱村就是靠着这口井的水维持生活,它是咱们村的‘革命井’,承载着太多的红色记忆。”党支部书记叶经佐满怀深情地讲述着。村民张大爷眼眶湿润,他走上前,紧紧握住闫军的手说:“这口井是咱们村的根,以前看着它破败成那样,心里不是滋味。现在修得这么好,喝着水都觉得甜!感谢项目部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你们是真心为咱老百姓着想啊!”闫军笑着回应:“大爷,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守护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为大家谋幸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后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项目部还会继续出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交一公局集团苍泰二标项目全体员工将继续扎根这片土地,关注革命老区发展的每一个需求,用实干传递温情,以行动彰显担当,持续为群众排忧解难,向着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大步迈进。

他们深知,每一滴从这口“革命井”中流出的清水,都承载着老区人民的期盼,也流淌着中交人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深深眷恋与责任担当,而这份守护与付出,也将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幸福之花。(周丽丽 赵亚京)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