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农膜兑换积分、最美庭院争相“打卡”、环保知识融入“龙门阵”……近日,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绿手环”农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行动正式启动,以“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创新模式,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全民参与的“养成游戏”,为乡村治理注入绿色动能。
“绿手环”动起来:三级联动激活乡村“生态细胞”
在河舒镇,金龙岭村、狮坪村、小板桥村的首批“绿手环源点”已成为村民参与环保的“打卡地”。蓬安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红东介绍,“绿手环”是全省首支农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通过构建“县中心统筹—乡镇驿站落地—村级源点参与”的三级联动体系,打通生态治理“最后一公里”。
试点乡镇河舒镇以每月7日、17日、27日为“绿手环服务日”,开展环保知识宣讲、废旧物资回收、积分兑换等活动。河舒镇“绿手环驿站”负责人坦言,起初部分村民对环保政策理解有限,存在“旁观者心态”,但通过“绿苗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的激励机制,村民参与热情显著提升。“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现在连赶场用环保袋的人都多了!”站长举例,村民主动上交农药瓶、废旧农膜等有害垃圾,村内“变废为宝”热情很高。
“1+2+3”体系:专业力量下沉乡村一线
“绿手环”志愿服务以“1+2+3”组织体系为支撑:1个中心:县生态环境局下设的“绿手环志愿服务中心”,统筹年度计划与资源调配;2个阵地:乡镇“驿站”协调资源,村级“源点”组织落地活动;3支队伍:环保机关服务队负责政策指导,专家服务队提供技术支援,社会化志愿者开展“接地气”行动。
近日,蓬安县举办首场志愿服务培训会,志愿者系统学习秸秆禁烧、垃圾分类等实用技能。培训讲师强调,知识转化需“生活化”:“我们设计印有环保口号的布袋、组织‘最美庭院’评选,让村民在参与中自然习得环保理念。”
从“积分兑换”到“生态自觉”:村民争当“绿色主角”
金龙岭村村民张大爷是“最美庭院”得主之一,他用积分兑换了肥料和日用品:“以前房前屋后杂物乱堆,现在村里比着谁家更干净!”
任红东表示,未来将增加积分兑换物品种类,并推广至全市。村民代表建议:“若能兑换种子或农具,大伙儿干劲会更足!”
“绿手环”不仅是一场环保行动,更是一次乡村治理的“破局实验”。通过积分激励与专业赋能,蓬安县让生态保护从“口号”变为“习惯”,为全国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易青海、唐敏)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