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对晏阳初“实践”的认知与探讨

发布时间:2025-04-18 10:12:4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晏阳初(1890---1990)出生于四川巴中,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后接受西式教育。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和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硕士)。是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晏阳初回国后相继在河北等地开展了大量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实践”),因受局势和环境的影响未能在全国全面推广。但晏阳初的“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其作用与意义在于通过“实践”增进了中外交流,为当时有识之士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使得有进步思想的青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萌芽并自愿开始有目的的进行振兴乡村、振兴教育的实践之中。“实践”也在客观上契合了我党革命初期的群众路线,在当时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改变中国面貌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依据史料和有关学术资料 就晏阳初主要理论与功绩进行梳理后谈谈自己的认知。

晏阳初的“定州实践”构成了完整的核心体系。由五大部分内容,即;“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

他信奉和遵循的是以“平”为标志的座右铭来指导、引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全领域。“平”有着非常深厚的含义与重要的意义。与中华传统的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宇宙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平”可组词为;平整,平和,平等,平生,平衡。依据晏阳初创造的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活动五部分“实践”内容,我们可以将“平”的内容解读为;在乡村建设方面遵循着_平整、在公民素养培育方面遵循着_平和、在民众权益方面遵循着_平等、在国民生计方面遵循着_平生、在医疗、文化、乡建与教育等方面遵循着_平衡。晏阳初“实践”注重的是脑力智慧的开发(脑矿),关注的是中国最底层国民素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办教育兴乡村),在“实践”过程中尽管也带有宗教色彩,但的确是百年前弘扬中华民族求知进取、向往复兴的传统美德与西方进步思想进行相互借鉴、相互融入与结合的典型案例,也可以说晏阳初的“实践”,是我国早期探索提升乡村面貌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与素养的先河之举。也是值得保护和弘扬的世界遗产……。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实践活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进步思想意识、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助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实践”经验也为后世的乡村建设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前车之鉴。而他重视农民、关注农村、以教育为先导推动社会发展的理念,以及重实践、敢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当汲取晏阳初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实践的精华,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发展道路。

晏阳初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世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以 “除文盲、作新民” 为根本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实践活动。平民教育理念根源晏阳初目睹旧中国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深陷 “愚、穷、弱、私” 的困境。要想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关键在于提升民众素质,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素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民众摆脱愚昧,改善生活,增强体质,培养良好品德,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一认知与理念成为了他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基石。

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与主要举措是;

1.识字教育。晏阳初意识到,不识字是农民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巨大障碍。因此,他大力推广识字教育,编写了大量通俗易懂、贴近农民生活的教材,如《平民千字课》。这些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词汇为主要内容,便于农民学习和理解。同时,他组织了众多志愿者深入乡村,开办平民学校、夜校等,利用农闲时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集中授课、小组学习、个别辅导等,帮助农民识字读书,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2.生计教育。为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晏阳初开展了生计教育。一方面,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改良农作物品种、传授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等。例如,在定县(今河北定州)推广了优质棉花品种,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当地的资源和市场需求,教授农民诸如木工、编织、手工艺制作等技能,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来源。此外,还协助农民成立各种合作组织,如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资金短缺、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3.卫生教育。当时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疾病肆虐,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晏阳初致力于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开展卫生教育。他培训了一批乡村卫生员,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如疾病预防、简单疾病治疗、卫生保健知识宣传等。与此同时,还在乡村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如:修建公共厕所、清理垃圾、改善饮用水源等。并通过举办卫生展览、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农民普及卫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4.公民教育。晏阳初深知,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公民教育,教导农民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主意识。在实践中,组织农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如:选举村长、制定村规民约等,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民主管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歌曲传唱等,将公民道德和社会规范融入其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农民的思想和行为。......

乡村建设实践模式为;

1.定县实验。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现定州)作为乡村建设的实验基地,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实践探索。在定县,他将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建立县、区、村三级教育网络,将平民教育推广到定县的每一个角落。同时,针对定县的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生计改良活动。在卫生方面,建立了从县卫生院到村卫生所的医疗卫生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卫生服务。定县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当时乡村建设的典范,对全国乃至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整体推进。晏阳初强调乡村建设是一个整体,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在实践中,他注重教育、经济、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平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其他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生计教育促进经济发展,为教育、卫生等事业提供物质保障;通过卫生教育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公民教育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整体推进的乡村建设模式,为解决农村的综合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当今开展三农建设、乡村振兴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留下了有价值、可借鉴的宝贵“实践”经验。……(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研学委副主任 张建国)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