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阿尔茨海默病(AD)防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在今年两会提出“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能力”的背景下,《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将“降低AD患病增速率”列为核心目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芹教授接受专访时结合国际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对AD防治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创新药物的临床价值及早期干预策略进行了深度解读。
防治体系:政策驱动“三早”,构建多层级防控网络
过去,AD因长期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导致患者就诊延迟,错失干预黄金期。如今,随着诊断技术与对因治疗药物的突破,防治重心正从“晚期干预”转向“早期管理”。陈芹指出,国家层面需从三方面强化防治体系:
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是基础。AD筛查依赖专业认知评估,而非简单的生物学检测,这要求培养更多专科医生、认知评估员及护理人员,通过社区定期规范筛查实现早期识别。国家卫健委推动的“三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正致力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能力,让更多潜在患者获得及时干预。
创新药物研发与引进是关键。中国近年加速接轨国际前沿疗法,2023年通过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率先引入全球首个获得FDA完全审批的Aβ寡聚体、原纤维靶向药物仑卡奈单抗,2024年7月实现全国上市,使国内患者与全球用药时差缩短至半年。该药物的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3000余名中国患者的数据显示其安全性良好,成为AD治疗从“对症缓解”到“对因干预”的里程碑。
社区与家庭照护体系是支撑。借鉴国际经验,成都等地试点“认知友好社区”,通过日间托管等服务减轻家庭照护压力。然而,长期照护网络的构建仍需政策持续投入,形成“医疗-社区-家庭”联动的立体化服务模式。
诊疗进展:本土化技术与国际探索并行
在全球AD研究领域,中国专家的贡献正逐步显现。陈芹提到,中国深度参与了仑卡奈单抗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为药物获批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同时,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本土化突破尤为重要——通过建立适合国人的参考值范围,P-Tau217、Aβ42/40比值等指标已被纳入新版诊断标准,推动了低成本、便捷化的早期筛查,使更多高危人群能够通过抽血初筛评估患病风险。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探索虽处于早期阶段,但中医在改善患者情绪、睡眠等非认知症状上的潜力已获得国际关注,为AD综合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对因治疗:靶向药物开启“精准干预”时代
仑卡奈单抗的问世被视为AD治疗的“破晓时刻”。该药物通过靶向最具神经毒性的Aβ寡聚体、原纤维,阻止他们聚集成Aβ斑块,从病理源头延缓疾病进展。这一机制突破终结了AD药物研发“十年九败”的困境,证实了清除Aβ蛋白的可行性,为全球科研与临床注入信心。中国临床实践显示,患者用药后安全性良好,约10%出现无症状性脑微出血,部分家属观察到患者情绪改善、社交意愿增强等积极变化
与新上市的多奈单抗相比,两款药物虽同属对因治疗,但机制与适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仑卡奈单抗作用于致病上游的Aβ寡聚体和原纤维,阻止斑块形成,适合追求长期病程控制的患者;多奈单抗则直接清除已形成的斑块,可能因停药导致斑块反跳性沉积。安全性方面,仑卡奈单抗的脑水肿(ARIA-E)和脑出血(ARIA-H)发生率更低,且无相关死亡案例,更适合高龄及基础病患者。临床选择需结合患者个体病理特征与健康状况,实现精准化用药。
长期管理与经济平衡:疗效价值超越短期成本
AD作为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理进程长达15-20年,β淀粉样蛋白与Tau蛋白的持续沉积决定了长期治疗的必要性。陈芹强调,中断治疗可能导致病理反弹或加速认知衰退,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持续用药3年以上的患者,认知衰退延缓效果显著优于中断者。从经济角度,早期干预通过延长患者独立生活时间,可大幅降低中晚期照护成本——一名失能患者每月照护费用可达数千元,而靶向药物的维持治疗方案(如18个月后调整为每四周一次输注)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减轻了经济负担。国际经验与临床实践均表明,对因治疗的长期价值远超短期支出,呼吁医保政策与社会支持体系进一步提升药物可及性。
早期识别:警惕“五大信号”,血液检测成初筛利器
AD早期症状常被忽视,陈芹指出五大预警信号需格外关注:近事记忆减退(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性格行为突变(如温和者突然易怒)、语言表达障碍(如提笔忘字)、空间能力下降(如频繁迷路)及日常事务处理困难(如穿衣做饭失能)。对于65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者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高危群体,定期认知筛查尤为重要。
血液检测作为便捷的初筛工具,通过检测P-Tau217等指标,可提示脑内Aβ沉积风险。阳性者需进一步通过PET-CT或脑脊液检查确诊,以抓住干预黄金期。陈芹强调,早期诊断是启动对因治疗的前提,建议将认知筛查纳入老年人常规体检,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多元疗法选择:循证医学为纲,避免非正规治疗陷阱
面对中医、手术(如LVA)等热门疗法,陈芹提醒患者及家属保持理性:AD确诊必须依赖生物标志物(如Aβ-PET或脑脊液检测),而非仅凭症状判断。目前,仅有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对因治疗药物被证实可延缓病理进展,其他疗法多为对症改善,不可替代核心干预。临床选择应遵循“机制明确、证据充分”原则,优先采用经Ⅲ期临床验证的方案,警惕缺乏科学依据的“创新疗法”宣传,避免延误正规治疗。
全民参与,共筑AD防控新防线
从政策落地到临床实践,AD防治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陈芹教授强调,防治体系的完善需要国家、医疗机构、社区与家庭的协同努力:国家层面需强化基层筛查网络与药物可及性,医疗机构需提升诊断精准度,公众需增强早期识别意识。“65岁以上人群应将认知筛查纳入年度体检,这是对自身健康的必要投资。”随着对因治疗药物的普及与早筛技术的推广,AD正从“不可治”迈向“可防可控”,而全民参与的防控意识,将是改写疾病进程的关键力量。(吉文)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