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工科大学化学》课堂上的学生正经历着与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式。他们或在讨论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储能材料,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再生化学品与绿色材料;或运用电化学原理优化电池结构,设计更高能量密度、更安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或利用AI辅助调研生物质化工的发展前沿,为农业产业链的拓展与农民增收献言献策。
(学生们正在上课)
据悉,该校《工科大学化学》课程自2020年不断迭代创新,通过构建“实验室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创新双轨平台,打破学科壁垒,有效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理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成效。2023级学生们展示着团队设计的软包电池,自豪的说:“化学实践课让我们学会了用化学思维解决能源领域的真实问题。”
(学生们正在做实验)
此外,该课程联合实践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生物质制氢、农业新能源等领域不断创新,参与多项跨学科竞赛项目。课程老师韩丹丹表示:“学生们不再困在单一学科框架里,而是像催化剂一样激活不同领域的创新反应,这种“化学+X”的育人模式极大促进了化学与能源、农业、材料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打破了教学边界,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韩丹丹老师正在给学生讲解电池原理)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化学反应机理,又能解决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韩老师表示,未来还将持续深化“理论-实验-实践”螺旋式培养体系,将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融合,引入企业导师,建立双师课堂,并将实践基地扩展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场景中去。河南农大的化学实践课,正在用独特的“化学反应”,催化着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胡丛媛)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