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元节,当新春气息点亮常州两当街区的神仙观弄,重新开馆的黄仲则故居铜锁轻启,一轮硕大的月球灯悬于桂花树枝头,映衬出“月有八相、诗分四季”的展陈主题,一册泛黄的《两当轩集》在全息纱幕上飘洒出诗笺,一场“诗国常州、重拾花月”的人文雅聚在数字孪生空间中复苏。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故居修缮,而是一场城市文化基因的唤醒仪式——在常州老城厢的建筑肌理中,历史文脉正跨越时空,与数智时代展开悠远对话,常州老城更新3.0的序幕在这场空间焕活中徐徐拉开。
一、空间叙事革命:从线性历史到文化场域
黄仲则故居焕新思路围绕常州老城厢历史文“脉”,而非故居旧宅单一的“点”,创造性地将周边苏东坡纪念馆、龙城书院、近园、前后北岸、季子文化中心、恽代英故居、吕思勉故居等文化地标串联起来,编织成历史文脉网状结构。这不同于传统的“盆景式保护”,而是构建起城市记忆的漫游地图——人们在季子文化中心触摸春秋遗风的思想印记,再步入龙城书院的书声墨迹,转身却见青年创客在AI数字人前解码黄仲则的诗文韵脚。空间折叠术消融了时间壁垒,让常州“千年诗国”的城市底蕴与当代科创思维在现实空间中相遇。常州老城厢有名人故居30余处,所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并集历史街区、江南园林于一体,被誉为常州最大的“艺术品”。历代名人仿若璀璨星河镶嵌在这个城市的千年文脉中,主题的呼应、诗意的碰撞,构成了名人故居群行游动线的蒙太奇语法,当文脉贯通,气韵就生动了。
自2023年以来,常州市在“名人故居焕新助力老城厢复兴”做法上,转化思路、潜心打磨,探索了一条立足于“城市更新3.0空间业态焕活”的精细化营造路径。在历史街区修葺的同时重塑经营业态,是考验老城改造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空间焕活的重要实践方向。此番常州老城厢复兴不同于城市更新1.0时代的“大拆大建”,以及2.0时代的“局部优化”,而是基于3.0时代的“融合共生”,以“织补”的方式使新老建筑形成有机整体,着力营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最终呈现出一个亲近历史、亲近原住民、亲近青年人的新型宜居宜业人文社区。
因此,修缮后的黄仲则故居有了不一样的定位,它不仅是名人故居,更将喧嚣都市中的“诗意小院”和“精神栖息地”具像化了,其重点打造的庭院雅集、学术酒吧、文学咖啡、漂流书吧、心流室、工作坊、主题营、大学生创新工作站等业态,为研学、创意人群提供服务,契合数字游牧一族的工作生活方式,形成融合休闲、工作、研讨、交友、心灵疗愈、个人提升等多维度空间功能的人文生态。从参观之地,到休憩之地和创意之地,从在此处观光游览,到在此体验停留,再到在此心灵沉浸,故居从一种线性的历史叙事转换为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场域,成为一座兼具历史、诗意与未来实验室气质的文化综合体。
二、文化磁极效应:从静态保护到创新引擎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有“清代小李白”之称的黄仲则堪为常州诗人中那颗最亮的星,他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世沧桑和时光的轮回。时移世异,在黄仲则故居的“诗学实验室”,增强现实技术将《绮怀》十六首的金句投射为可穿行的光影幕墙,游客触摸“似此星辰非昨夜”的虚拟星图,智能系统即时生成个性诗笺,待人赋诗填词进行创作——这不是对古典的消解,而是用二进制代码延续诗词的书写使命。当乾隆年间的月色通过投影在木梁白墙间流淌,历史不再是单向度的陈述,而是在故人与今人的交互中自然流动的液态记忆。诗意不仅是可资吟诵的篇章,更在于古今情感的共鸣,数字化场景的构建将诗人与今人心灵的交汇外显,成为真实可感的城市文化景观。
焕新后的故居一时间吸引了海内外众多黄仲则诗文研究者,不远万里,自发前来续写黄仲则《两当轩集》的未竟诗篇。他们中不乏青年一代,有来自大洋彼岸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95后,也有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诗词研究会的90后、00后们。写下《聊将锦瑟记流年:黄仲则诗传》的青年作家安如意、登上2025年春晚舞台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在新开馆首日也来到故居,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发起“诗意停留、心意对话”的直播活动,吸引全球场观10万+。
城市更新3.0的思路重点不是“城”,而是“人”,通过“造城”来“聚人”,再由“人聚”来“兴城”。而老城厢的价值在于它具有“城市原点”的意义,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在其中可以找到一座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挖掘和唤醒这些特质,可以让这个城市变得更“有名”和更“有趣”,从而令这个城市成为更多年轻人的心之所向。诗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语言的力量,能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尤其在当今这个科技大变革时代,黄仲则诗中所呈现的那种“百无一用”的书生意气和沉挚孤勇,恰恰是人类区别于AI的性灵所在。当人们为诗意停留,也是为在科技时代追寻那份人性独有的清醒和温度,而这正是黄仲则故居开始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内在原因。
从“制造名城”向“青年友好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名人故居焕新是常州老城厢复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常州历史街区中涌现出来的秋白书苑、公共阅览室、文创酒店、实景演艺剧场、创意餐饮、概念集合店、共享办公空间、艺术展示空间、创意园区、创意市集等,正在为这座城市植入新的生机,以共享、共生、共情的社区化体验,吸引青年人来生活和创业。围绕“近悦远来”“青年友好型”文化业态的打造,不仅使老城厢成为富有地域风情的“都市会客厅”,更令其成为常州与全球科技和创意浪潮接轨的特色枢纽,带动城市新一轮转型发展创新创业的策源高地。
三、文旅融合进阶:从主客共享到主客共创
与以往不同,此次黄仲则故居焕新不仅强化人文气息,也更加讲求科创氛围。“月有八相,诗分四季”,故居的院墙上投射着“让科技与人文各执半轮明月”的字样。这背后是“城市更新3.0空间业态焕活”的又一层深意:让科创与文旅深度融合。常州这个城市的历史上,从恽南田创新没骨画法,自成一派;到黄仲则对抗考据诗风,发扬性灵诗学;再到恽敬开创阳湖文派,别立新宗;及至盛宣怀屡开时代先河,成“中国实业之父”……历代名人无不在塑造这个城市的精神: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勇于创变、求真务实。名人故居是城市精神的绝佳表达,而对城市历史文脉最好的继承就是对城市精神的发扬。老城厢的复兴应是立足于点亮城市精神的“灯塔”,唤起一个城市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聚力,并使之成为驱动城市穿越周期、与时俱进的强大动能。
在黄仲则故居“书生仲则”线上线下青年社区中,有在地作家的常州吟诵,有诗词评论家的直播会客,更有来自人工智能、教育学、脑科学、非遗传承等领域求学者、从业者、创客们的围炉夜话和旅居工作营。这种文化集聚效应,打破了传统文旅项目的观赏逻辑,推动主客共享向主客共创发展,使历史空间转化为知识和意义生产的反应堆。来自北京的90后工科博士拜谒黄仲则故居后,留下“鹤瘦怀冰栖雪夜,诗成掷笔赴瑶池”的诗句;来自云南的独立教育学者在故居的明清建筑间畅聊AI,开启周末家长解压局;来自横店的青年演员为黄仲则的失意人生所动容,深情演绎书生仲则的故事,参与黄仲则虚拟数字人的打磨;来自上海的数字艺术家,通过光影再现清代江南除夕夜的场景,让人们体验虚拟现实版的“仲则归乡”:“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大运河的千年桨声、纺织机的百年回响,承载了这座城市活的历史,而创意经济时代,一个诗意盎然、开放包容的城市更将真实地俘获人心。此时的老城厢不仅是常州人的“生活记忆”和“文化乡愁”,也是创客们心中的“自在都市”与“现代归隐”。居民和游客的共同参与,“烟火”与“潮流”的碰撞,“话题”与“灵感”的汇集,不断地创造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在青砖黛瓦间驶出创意的风帆。“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诗人已逝,但诗中的明月仍然朗照旧时的庭院,只是此时的院落已不再是静态的空间容器,而成为一场场流动的盛宴,一头牵起过去,一头连接未来,带来诸多跨界的思想交汇与融合创新。
结语
“城市更新3.0空间业态焕活”的常州实践揭示了老城复兴的一个要义:历史文脉的延续不止是再现过去,而是激活文明演进的能量,并使之穿透历史与当下,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灯塔和创新引擎。当智能时代的浪潮袭来,老城改造不仅要留住城市历史文化的“根”和“魂”,还要以城市精神为根基和题材,创造这个城市与全球科创浪潮接轨的特色枢纽,吸引和聚拢青年人才,成为城市新一轮创新创业的策源高地。当黄仲则故居的智能互动投影将黄仲则与黄庭坚、洪亮吉、瞿秋白等人物的关系网放大为星空图谱,我们领悟到——城市历史空间焕活是要在物理空间中营造文化场域,让每个时代的精神都能在此找到融合共生的支点。在这个过程中,老城厢新型文化业态的打造将物理空间更新、经营业态重塑、历史文脉焕活与现代社区构建相结合,既守护了一个城市人文的温度与厚度,又透射出这个城市科创的锐度,见证了城市如何运用多元融通的智慧解答“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相生相成的命题。(董鸿英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师、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城市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东坡文商旅融合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