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日土边境派出所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理念,积极打造“雪域警花队”安全防范宣讲、“背包警务队”化风险解纠纷、“所领导接待日”收集基层治理建议三大品牌,辖区农牧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雪域警花队”筑牢安全防线。“校园霸凌是我们生活中极其危险的‘毒瘤’,它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受害者产生恐惧、自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3月19日,在日土县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体育馆内,同学们整齐就座,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手中拿着反校园霸凌宣传单,认真聆听“雪域警花队”的安全防范宣讲。
该所深知,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好奇心旺盛但认知能力还有待完善,而校园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雪域警花队”的民警们运用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语言,详细讲解了校园霸凌的类型、危害以及应对和处理方法。
同时,还向同学们重点介绍了“肢体暴力霸凌”“言语侮辱霸凌”“排挤孤立霸凌”“网络恶意攻击霸凌”等常见的高风险霸凌情形,并耐心地告诉大家,一旦遭遇或发现校园霸凌行为,一定要勇敢地站出来,到校园警务室及时报告,维护自己和同学的权益。
立足辖区实际,日土边境派出所定期开展“雪域警花队”安全防范宣讲活动,将一条条法律规定和一个个生活道理耐心细致地讲给辖区广大群众听。无论是进学校、进村(居)、进牧场还是进工地,该所始终紧盯基层隐患风险,积极为群众筑牢安全防线。近年来,已开展宣讲90余次,向2万余名群众普及了安全知识。
“背包警务队”服务送到家门口。“你们怎么走哪里都背着包?包里都有什么?”日土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遇到背着背包的民警,随口问道。
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照相机、一个急救包、一支笔、一本记事本、一摞宣传资料、一张警民联系卡、一本法律法规书……一个背包就是一个服务窗口。
“听第一线声音、拿第一手资料、做第一道服务、解第一难问题。”日土边境派出所围绕“四个第一”,扎实开展“进工地、进校园、进村(居)、进牧场、进家庭”五进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将警务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刚开始觉得背这么重的包走访巡逻是负担,直到帮助行动不便的土旦办理更新了身份证,他开心地向我连声感谢时,我便明白了这背包装的是群众沉甸甸的信任。”民警马彦军说道。如今,每个背包里都多了一本《民意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孤寡老人用药需求、群众民情期盼、农忙时节治安重点等信息。
今年以来,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紧紧围绕“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创新推出“一背三带”工作法,即背设备下乡、带政策宣讲、带隐患摸排、带温暖上门,将群众的需求和派出所的工作统统“放”进警务背包。截至目前,已上门为辖区农牧民办理身份证3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起,排查安全隐患20余处,矛盾化解率达100%。
“所领导接待日”听民声解民忧。“大家对我们日常工作有什么意见建议,就畅所欲言、有啥说啥。”日土边境派出所将每周三设为“所领导接待日”,由所领导轮值,针对辖区重点行业场所管理、治安管理、走访排查、巡逻踏查等工作,与辖区民众面对面交流,将工作摆上台面。
活动前,民警利用日常走访契机,收集并整理意见建议,形成“意见清单”。接待日现场,通过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对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便民利民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收集和详细解答。对于现场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派出所协调相关单位或组织支部成员研究解决,并在限定时间内向群众反馈。同时,设置“所领导接待日”记录本,详细登记和存档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处理结果,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设立‘所领导接待日’既能增强辖区民众参与治理的意识,也能及时发现辖区各类隐患苗头,更能助推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该所教导员沈小川表示。
今年以来,日土边境派出所通过这一机制,累计接待群众200余人次,成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120余条,化解潜在矛盾纠纷7起,排查并整改安全隐患10余处,进一步提升了辖区治理水平,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任博)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