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康养

中医治疗思想指导疑难病的防治

发布时间:2025-03-24 09:34: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摘要:中医治疗思想是中医真正的灵魂统率,中医治疗思想尤其体现在治则中,它上承诊断、下启治疗,联系临床,是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治则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它既是辨证的结果,又是施治的开始,更是临证用药的指南。周老的中医治疗思想尤其体现在“圆融”思想,既要圆融中西、圆融古今、圆融治养,又要圆融“医”“药”、圆融“辨”“治”、 圆融“衡”“通”,还要圆融诸学。周老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医”“药”圆融思想:方具医之理,医为方之用;方与理合,药与法会,药方法理浑然一体,创新性将辨药理论融入辨证施治。彰显其“医”“药”圆融思想。

关键词:周超凡;疑难病治疗;糖尿病;中医治疗思想;医药圆融;治则思想;

传承周超凡老师的中医治疗思想应用于临床不仅仅只是针对疑难病症,中医治疗思想是中医真正的灵魂统率,中医治疗思想、治则、理法是对保持健康、祛除疾病、恢复健康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规律,是预防、养生、治疗都必须遵循的准则。中医治疗思想尤其体现在治则中,它上承诊断、下启治疗,联系临床,是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治则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它既是辨证的结果,又是施治的开始,更是临证用药的指南。

周老的中医治疗思想尤其体现在 “圆融”思想,既要圆融中西、圆融古今、圆融治养,又要圆融“医”“药”、圆融“辨”“治”、 圆融“衡”“通”,还要圆融诸学。周老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医”“药”圆融思想:方具医之理,医为方之用;方与理合,药与法会,药方法理浑然一体,创新性将辨药理论融入辨证施治。彰显其“医”“药”圆融思想。

中医治疗思想应用于临床不仅仅只是针对疑难病症,但在临床中应用中医治疗思想指导疑难病症的防治,却是收效别样的。“疑难病”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它并不是一个规范的学术名词,而仅仅是医学界和民间广泛流行的口头术语。可以说,疑难病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许多疾病,概括了临床上众多的奇病、怪病、宿疾、顽症,以及病情复杂的疾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包括某些功能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和诸多诊断不明疾病、恶性肿瘤及众多的综合征等疾病。其特点有:临床表现繁多纷杂,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病人身患多种疾病,治疗棘手;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久治不愈,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没有理想治疗方法和较好疗效;病因错综复杂,分型难;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无法科学的解释出现的一些未曾遇到过的症状等。目前西医对疑难病症的防治也少有良策,而中医的优势则尽可展现,尤其是近年流行的新冠病毒之例,中医即可在针对“症”的同时,辨“证”施治,尽管不明病因、病理,但只求“以人为本”、截断扭转、祛邪扶正、平衡阴阳。亦能收获预期之效。这也正是体现了周老既辨证、也辨病、又辨症、更辨药的“四维辨证体系”,“病证结合、病证互参”的中医治疗思想。

现阶段糖尿病高发、多发,貌似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算不上疑难病症,然糖尿病的危害并非仅仅是血糖高等,它的并发症可达上百种,涉及到多个系统器官,实难治愈,尤其是并发心、脑、肾、眼、足等病变,其对人体的危害可谓之相伴至终老。笔者以周超凡中医治疗思想指导糖尿病的防治于临床中,主要从以下几个大方向着手:整体与局部的圆融思想、矛盾或对立的圆融思想、多维度学术的圆融思想、治疗与调养的圆融思想,下面以糖尿病为例进行论述。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可以参照中医学的“消渴病”,但绝不是仅等同于按“消渴病”去辨治,还应参考“脾瘅”、“消瘅”等。代谢紊乱本在气滞血瘀,是由郁、热、湿、虚、阻等导致经络不畅、阴阳失衡、痰瘀互结、气血运行障碍而致。郁、热、湿、虚、阻是中医常见的致病因素,甚至还代表了中医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进程。由此,我们圆融五脏、五行、五志、五体等不同角度去剖析其病因病机,针对郁、热、湿、虚、阻形成与之对应的散、清、调、补、通的治则治法。

郁滞是百病之源,首责于肝,郁则散之;火热乃慢病之端,应责于心,热则清之;痰湿者诸病之始,重责于脾,湿则调之;虚寒为疾病之本,当责于肺,虚则补之;瘀阻则慢病之根,本责于肾,阻则通之。散法,以散郁结,而通气机;清法,以清毒热,而通脏腑;调法,以调代谢,而通经络;补法,以补虚损,而通气血;通法,以通为本,以通为用。

糖尿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又互为因果。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贯穿始终;气虚是糖尿病迁延发展的症结所在;血瘀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发展的必然结果。糖尿病的整体进程中,瘀虚交杂、各期中有不同的侧重,虚、瘀主要发生在胰、肝、心、肾等,针对不同的病期应对郁、热、湿、虚、阻的治则也当有不同的侧重。气郁者辛开,火热者苦降,痰湿者燥利,虚寒者培补,瘀阻者。总之,灵活运用开郁清热、滋阴降火,益气养阴、健脾滋肾,生津益精、平衡阴阳,养血通脉、祛瘀通络,健运脏腑、调理代谢,修复细胞、提升自愈之法。

一、圆融整体与局部的思想

圆融整体与局部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以人为本、治病求本,调摄身心、形神一体,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1-1. 圆融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治则思想

针对糖尿病人的治疗,不能只单单看重在血糖的数值上,要从整体出发,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并发症、体征等全身心的综合信息,既要考虑血糖的持续稳定,还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影响,急则治其标――血糖体征,缓则求其本――阴虚络阻,既重视局部,又着眼整体,关注血糖值,更要侧重身心感受,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症对心理因素的影响,也要充分考虑到生存的质量和感受。真正做到治的是病,针对的是人。

1-2. 圆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的治则思想

糖尿病多发、早现,已成常态,针对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一定要提前干预,按糖尿病人一样纳入管理。针对干预后血糖趋于正常的人群,亦不可掉以轻心、放纵生活方式管理,严防因疏于管控而重蹈覆辙。强调防治并重,治养结合。此谓治已病、防未病,治疗、预防、康复兼顾。同时,教育、管理,更应重于治疗。

1-3. 圆融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则思想

针对糖尿病中后期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更要从整体出发,既控糖,也要平脂、稳压、降酸等。关注睡眠、二便、口感、心情、疲劳度等,保持血糖平衡的同时,更重视幸福指数和生存质量。还是本着治的是病,针对的是人,也就是说以人为本。

1-4. 圆融调摄身心、形神一体的治则思想

降糖的同时关注“吃、睡、动、水、便、情”等,会对控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情志的调控对糖尿病的干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谓佛以调心,医以治身,身心并重,调养结合。形治神安、神治形全,形神并治、形与神俱。

1-5. 圆融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则思想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本虚而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可变证百出。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好“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度,滋阴、清热并行,兼顾益气、温阳、涤痰、化瘀、通络、解毒,但亦有所侧重。以滋阴不生腻、清热不过寒为度,滋阴不伤脾、清热不碍胃。同时针对阴阳两虚之证型,阴虚或阳虚各有偏重,要合理临证求变,真正把握好“以平为期”的目的和疗效。圆融“衡”“通”,通中求衡。

二、圆融矛盾或对立的思想

圆融矛盾或对立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因势利导、顺势干预,截断扭转、以防传变,辨证施治、杂合以治。

辨治糖尿病的过程是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过程,也是协调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三消”辨证与“虚瘀”辨证相结合,既辨病位、亦辨病势,清热化浊、截断扭转,补虚通瘀、标本兼顾。既考虑到降糖止渴,又预防神经血管病变。兼虑保护心、脑、肾、眼、足等,及早预防并发症。

2-1. 圆融扶正祛邪、标本缓急的治则思想

糖尿病各期治疗的侧重有所不同,针对病程短、年龄低、热盛期的早期,可重在治标祛邪,以清热、化浊、散郁为主,佐以滋阴生津;针对病程长、年龄高、体虚的中后期,可重在治本扶正,以滋阴、益气、温阳、补血、通络为主,佐以清热、化浊。针对伴多汗、口渴、失眠、便秘、雀目、疮痈、脱疽等症可急则治标、治症;待症状缓后再图治本。扶正祛邪并行、但标本缓急兼顾。

2-2. 圆融因势利导、顺势干预的治则思想

因势利导、顺势干预的治则思想涉及到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圆融、顺势医疗与对抗医疗的圆融。强化降糖即对抗医疗,虽见效快、但难有长久意义,伤害机体是人所共知;而祖国医学的综合顺势干预并没有强调“降糖”,以辨证治疗、对症干预,亦能收到长远意义的疗效。当然,这要结合标本缓急的圆融思想综合应用,对于血糖过高者,仍建议及时使用胰岛素,谨防出现酮症酸中毒现象。亦可谓之急则治其标。

2-3. 圆融截断扭转、以防传变的治则思想

针对糖尿病的截断扭转、以防传变的治则思想,主要体现在欲有急重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近期血糖过高的持续不下,则建议使用胰岛素,以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如欲出现疮痈趋势者,及早应用清热解毒之品,以防出现感染、高热神昏;提示肾功能低下者,及早护肾,以防进展为尿毒症。此亦有治已病、防未病之意。

2-4. 圆融辨证施治、杂合以治的治则思想

针对糖尿病既要辨病,又要辨证,还要辨症;辨病为主,辨证为要,辨症为用,这是诊断方面的圆融思想。辨病为主,抓住病因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辨证为要,分清不同时期、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当有所侧重,清热、化浊、散郁、滋阴、益气、温阳、补血、通络各法宜分主次轻重;辨症为用,可为随机应变之法,口渴、多汗、便秘、失眠、雀目、疮痈、脱疽等临证见之,可做首解之举,以急则治标、治症,截断扭转,改变身心感受。

至于医、病、药、方、经方与时方的圆融思想,是治疗方面的圆融,是对诊断圆融思想的检验,针对既定之不同证型已有不同的代表方剂,临证选方遣药宜灵活变化、三因制宜,在针对主证型选定基础方的同时,加减化裁可因病遣药、因证遣药,也可因症而遣药。组方用药时,选择一药多功之品,集平糖、控脂、稳压、抑酸等多效于一法之药。

总之,辨证施治、杂合以治的圆融思想,表现在病与证、病与症、证与症、病与药、医与药、方与药、经方与时方等各方面的圆融观的要点就是“辨中随变”。既要辨病、辨证、辨症、辨方、辨药,也要随之变方、变药。

三、圆融多维度学术的思想

圆融多维度学术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今古并用、中西合参。

针对糖尿病,诚如周老所言,若以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诊治糖尿病,当见到“三多一少”征时,已经到中晚期了,将会错过最好的诊治时机。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用药。糖尿病可以参照中医学的“消渴病”,但绝不是等同于“消渴病”,还应参考“脾瘅”、“消瘅”等,古为今用。正确理解现代糖尿病和以往消渴、脾瘅、消瘅的不同,从病因、病机、环境、体征的不同到辨证、检测、干预的不同,既参照中医辨证、重视病家体征,也要圆融现代之科技,以西方医学的生化检测为优势,关注体检之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在“三多一少”体征出现之前早发现、早诊断,防患未然。中西合参,结合西方医学的生化检测之甘油三脂、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尿酮体、C-肽值,以及心电图、B超等的检测,可预知肝、肾、胰腺的功能,心脑等的损害程度,及早预防并发症。这是宏观与微观的圆融,这也是今古并用、中西合参的圆融。此应为现代中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圆融思想体现。

四、圆融治疗与调养的思想

出现糖尿病是多方面复杂原因的结果,因此,不能只从医学角度去研究干预糖尿病,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现阶段肆虐正是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健康理念、饮食习惯、治疗方案等诸多因素成就了他滋生、发展、漫延的态势。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有理有据学术、行之有效技术的整体圆融思想出发,圆融多维度学术的干预能够使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紊乱人群得以更好质量的生活。

圆融多维度学术的干预是指融合道家、法家、儒家、医家思想于一体,结合祖国医学、西方医学、现代医学、营养学、药理学、细胞学、经络学、心理及精神医学、行为医学、运动医学、自愈学说、体质学说、平衡学说等全方位进行干预。针对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紊乱人群施以日常营养平衡干预、靶向营养强化干预、中医中药顺势干预、健康管理全程干预的“四位一体”综合管理干预,从健康教育入手,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代谢紊乱人群学会自我干预,激发自愈潜能,恢复人体康复的本能,唤醒机体自愈力。指导代谢紊乱人群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疾病的实质问题。自己“驾驭血糖、平稳血压、健康调脂、平衡代谢。”

中医顺势干预以图本,应用全程;对于危急重症,可联合应用胰岛素以防危险;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强健骨骼肌群、调节情志舒畅,强化营养平衡、指导健康管理。

总之,中医治疗思想不仅仅是在防治像糖尿病这样的疑难病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一切有关预防、养生、治疗、干预的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是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

参考文献

1于智敏,张立平,郭文华.《周超凡学术传承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2

2周超凡,于智敏.《中医治则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

3周超凡.《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

4于智敏.《周超凡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

5柯佳宁,刘颖.周超凡医药圆融思想在四维辨证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 30(3):384-386.(北京中健鸿康医学研究院 李李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