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杨炎雳 报道)青年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1月22日,来自赤道几内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贝宁、埃及、俄罗斯、伊拉克、津巴布韦等8个国家的8名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与46名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学子共聚杭州,以“参访+交流”的形式,围绕科技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相互理解等共同关心的世界性话题开展交流对话,践行青年责任。
探讨科技创新转化路径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两校学子首先就科技创新与工业可持续发展议题开启对话。他们首先参访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深入了解该组织业务范围和科技投资情况,以及人工智能领域青年创业者的经历。在如何以投资推动科技创新转化这一问题上,北语伊拉克学生汉森指出,很多国家拥有创新科技,却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吸引投资实现科技转化,他认为中国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可考虑将这些国家也纳入投资范围。哈佛学生哈尔赞同这一看法,并进一步提出应该让科技创新者有能力获取投资,并在科技工作者和可靠的投资者之间建立联系。办公室北京代表武雅斌教授对两位同学的思考给予了肯定,并从发展中国家市场对科技产品价格的承受力、科技工作者与投资者的对接方式、科技创新提案的审核机构与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回应。
北语伊拉克学生汉森在交流会发言
就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与在地发展,两校学子也充分交换了意见。作为一名从事数据研究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研究生,北语贝宁学生劳伦斯认为,中国科技公司在数据收集、整理与标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客户与中国进行AI数据处理业务的合作。他希望持续关注数据处理与标注需求方面的进展。哈佛学生塞特塞拉特同意全球合作对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意义这一观点,她进而聚焦中国创业环境,提出了应考虑创业公司的自主优势,实现产品特色化培育的问题。青年创业者也对两位学生的观点给出了积极回应,并介绍了在寻找各自产品优势、找准产品定位的经验。
北语贝宁学生劳伦斯在交流会后与潘剑宜交流
北语学生劳伦斯随后还与哈佛学生阿希什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阿希什认为,AI技术可赋能制造业,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本次中国行也让他看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考虑在未来创业时与中国企业合作。劳伦斯在回应中表示,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设立统一的数据规范,就能实现数据标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再结合定位系统,就可以为监测和评估提供可视化支持。
参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世界传播
为充分理解这一议题,两校学子前往西泠印社,沉浸式体验了印社120年的历史与金石篆刻艺术的发展沿革。他们了解到,西泠印社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篆刻艺术在这里经多位大师探索而不断发展;又经系列巡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海外传播活动,使中国金石篆刻艺术形成了全球影响力。
北语国际学生学习西泠印社历史
随后,两校学子体验了金石传拓技法,深入体会篆刻艺术在记录、传播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结合在中文课堂上学习到的汉字知识,北语俄罗斯学生晓筠饶有兴趣地探索了碑文作品上的文字,她认为,汉字独特的存义功能提供了了解古人想法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北语萨尔瓦多学生洛羽凡也详细了解了传拓作品中每一个汉字的寓意和发展历史,她发现,古代的象形文字不仅与当代汉字在字形上相近,在意义上也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她还与哈佛大学学生蒂洛探讨了金石印章中汉字的阅读顺序,这让并未系统学习过汉语的蒂洛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认为这种传拓体验方式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汉字文化与篆刻艺术。印社参访与交流让两校学子从课堂进入历史文化现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讲述者。
北语国际学生学习传拓制作
以合作、对话增进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
交流期间,两校学子都非常希望倾听对方以对话增进各国相互理解的看法。在杭州花家山庄,他们就此议题展开了更加充分的自由交流,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洞见的观点。
北语国际学生与哈佛大学学生在花家山庄交流
北语埃及学生秦终南与哈佛大学学生罗伯托从中美关系切入,探讨了两国间的人民交流情况。罗伯托指出,虽然中美两国关系面临困难,但两个国家还是会找到合作方案,从而让更多美国人有机会亲自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秦终南也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与对方进行了分享。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样是增进两国关系的有效方式。中国的留学经历开启了他与中国人、与中国社会广泛接触的进程,通过使用中文与中国人交流,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逐渐加深。
北语俄罗斯学生晓筠与伊拉克学生汉森同哈佛大学学生艾伦进一步探讨了增进中美及各国间理解的实现路径。艾伦的观点是,人们通常用传统价值观来理解问题,而要在相互尊重、共同获益的基础上建立各国关系的坚实桥梁,就需要真正理解对方国家的传统,理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解决国内、国际事务的方式。无论中美两国还是世界各国,要想建立真正强大、稳定的关系,就需要对政策不断做出调整。他也分享了自己学习汉语的经历,认为这使他更容易与中国人建立联系,分享各自想法,探讨中美两国间的话题。同为汉语学习者,晓筠和汉森也感同身受,他们都认为语言能够跨越国界,让交流双方有能力真诚倾听彼此,并成为各国及其人民寻求福祉的重要资源。汉森还特别提出,要想实现更光明的未来,各国青年应该携手合作,开展对话,通过共同努力取得切实成果。
北语赤道几内亚学生安月、厄瓜多尔学生唯拉、萨尔瓦多学生洛羽凡就实现文化间的双向互动分别与哈佛大学学生布雷特、士曼宁·托马斯、萨拉进行了交流。三位哈佛学生认为,中国行带来了观察其他文化的新视角。如果只立足于美国,人们对中国的看法是单向的、笼统的,但来到中国之后,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亚文化在这里共存。中国行不仅让他们以一种新的方式理解中国,还让他们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其他文化。对此,三位北语学生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她们讲述了在中国学习、生活期间看到的中国社会多样性,以及感受到的中国与本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当她们与当地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结之后,各种困难也就迎刃而解。现在,她们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通过社交网络向本国人介绍中国,并学会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中国,这是在本国无法获得的经验。
在短短一天时间里,两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青年人,以对话凝聚共识,为寻求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与文明互解做出了积极贡献。哈佛大学学生十分珍惜与北语国际学生的交流机会,对北语国际学生流利的中文印象深刻,纷纷表达了开始或继续学习中文的愿望。北语学生安月、秦终南也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将两校学生的交流成果对外发布,体现了北语世界青年拥抱科技、主动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行动力。
北语国际学生秦终南、安月通过短视频分享交流成果
思想因交流而革新,文明因互鉴而精彩。此次联学对话活动加深了各国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显示出中国在世界青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实现交流互鉴注入了青春智慧。面向未来,北京语言大学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通过深化国际合作网络,携手全球高校,为各国青年持续对话与合作提供广阔平台,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合作机制常态化;通过创新交流形式与内容,聚焦科技发展、绿色生态、人文交流、语言保护等前沿议题,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对话,探索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引领青年行动倡议,将交流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鼓励全球青年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