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人才要培养,根本在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月9日至1月15日,由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经济学院、新闻学院、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临床医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及物理学系,10名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支队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以下简称宝华镇)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前往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宝华镇),深入当地干部、教师与学生群体,通过分别面向宝华镇初中生和小学生开展为期五天的支教课程,更新当地师生的教育就业观念。同时进行参访、干部访谈、家访、小组交流及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与基础教育发展情况,并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振兴与青年就业问题,立足乡土特色与民族文化,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特色振兴的长效机制。
支教之光:拓宽就业视野,赋能乡村未来
实践团队立足于当地学生现实需求,贴合时代发展大势,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精心设计准备了有关AI、医学、文学、科学、艺术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多元课程。一堂堂精彩的课堂,带领当地学生揭开了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体悟科学的奥秘,点亮医学与经济学的明灯,感受民族文化与艺术创作碰撞的魅力,洞悉时代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思考人生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实践团队开展支教活动)
调研之笔:透视基层教育,思考振兴新章
在教学间隙,团队成员与当地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并在当地驻村队员的带领下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当地家庭的基本情况与教育就业观念。同时,团队成员与当地中学教师、小学校长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升学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结合教学体验与调研感悟,实践团队针对当地教育发展状况,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家长夜校,与家长们交流了亲子沟通、习惯培养等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实践团队入户家访)
(实践团队开展家长夜校活动)
实践过程中,当地干部十分关心实践工作,与团队成员进行亲切交流,并传授宝贵的人生经验。实践团队还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代表、“红河州劳动模范”、宝华镇嘎他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郭武六进行了访谈。郭主任向大家分享了其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打造嘎他“红心鸭蛋”名片的心路历程以及未来规划。
参访之路:览赏文化长卷,领略民族风华
实践活动渐近尾声,团队成员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撒马坝万亩梯田与马帮古城。四千多层台阶,凝聚了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未来。云雾之间的小城,驼铃声仿佛还在回响。一砖一瓦,皆见证了那段“走马帮”的往事。
(实践团队参访马帮古城)
实践团队无不惊叹于此地梯田画卷之壮美与历史底蕴之深厚,亲身领略了当地独特的民族魅力,深切感受到民族文化之勃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行走在中华大地上,亲眼见证真实的乡村图景。实践队员带着自身所学所思所想,踏入这片美丽的土地,为当地师生带去新知识、新观念与新方向。此次活动,队员们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与当地干部群众相互学习、双向互动,在调研中凝聚智慧,在行动中锤炼本领。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下,推动乡村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肩负文化传承责任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关键基石!(郎淋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