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康养

聚焦医工融合创新与转化!东莞松山湖这个会议看点多多

发布时间:2024-12-18 09:47:2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日,在东莞松山湖举办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政产学研医融创新生态主题会议之医工融合创新与转化主题研讨圆满落幕。此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学界泰斗、行业翘楚,共同聚焦医工融合领域的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对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事业的进步有着深远意义。

会议伊始,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原司长、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郑宏会长致辞。郑宏会长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稳步迈进。在卫生健康领域,虽已在干细胞、再生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面临医药科技创新“量不足、质不高”以及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他提出,应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作为医药科技创新的根本遵循,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此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扩大科技创新半径、缩短临床转化进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医院内外体系联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医工融合将为医药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如外科学中机器人辅助治疗系统的研发应用,已使疾病治疗水平显著提升,是中国创新走向世界、提升全球诊疗标准、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的重要途径。

会议执行主席由上海交通大学崔大祥教授担任,其在学术科研领域地位显赫,身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会长等多重身份,在医工融合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引领着行业发展风向。

会议由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曹健教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雁鹏以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刘华锋教授共同主持,他们以专业的主持素养确保了会议流程的高效有序推进,引导各方深入交流探讨。

在主题演讲环节,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精彩纷呈。科技部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司原副司长、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顾问曹国英以“加强成果转化促进医工融合发展”为主题,深入剖析了医工融合成果转化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为打通科研与产业转化通道提供了思路。

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智能机器人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副会长段星光教授围绕“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展开演讲,详细介绍了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实际应用案例,展现了科技为医疗带来的变革性力量。

国家杰青、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副会长汪联辉教授的“面向生物医学诊疗的智能微纳材料”演讲,深入探讨了智能微纳材料在生物医学诊疗中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前景,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材料学视角。

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副院长、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杨德金的“从临床出发的医工企联合创新经验”演讲,详细阐述了如何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促进医疗机构、工程技术团队和企业之间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长春理工大学国家纳米操纵与制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作斌教授以“生物多维信息纳米成像检测与操纵技术及应用”为主题,揭示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微观层面的探索与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医学院副院长)、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分子影像系主任黄鹏教授聚焦 “肿瘤分子影像和精准诊疗”,分享了肿瘤诊疗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研究成果,为攻克肿瘤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医工融合分会副会长王鹏锦则对“医工融合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模式解析”进行了深入讲解,为医工融合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分析。

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丁元林教授也参与了本次会议,其在会议中的交流互动为医工融合的多维度探讨提供了丰富视角,彰显了广东医科大学在医工融合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深度参与。

会议最后,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申丽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对本次会议中专家学者们的研讨与交流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医工融合是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申丽教授还介绍了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在医工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包括师资力量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成绩,并强调了医工融合对于促进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她期待医工融合能够在更多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各方携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医工融合领域搭建了高端交流平台,促进了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有望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事业在医工融合创新与转化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迈向新台阶。(张庆峰)

责任编辑:杨炎雳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