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转移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中央红军发动了多次疯狂的 “围剿”。在 1930 年到 1933 年期间,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卓越领导人的指挥下,凭借着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成功取得了前四次反 “围剿” 的辉煌胜利。
然而,到了 1934 年,第五次反 “围剿” 时,情况却急转直下。由于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等人盲目听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机械地执行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策略,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 “正规” 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在战斗中处处被动挨打。
这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红军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根据地不断缩小,反 “围剿” 战争陷入绝境。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央红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被迫无奈地做出了战略转移的艰难决定,从而开启了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次战略转移,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大迁徙,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经历的重大挫折后的艰难探索,为后来的革命发展埋下了伏笔,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深刻地反思和寻求正确的革命道路。
二、湘江战役
长征的征程充满了艰难险阻,红军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时付出了巨大代价。在相继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迎来了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湘江,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成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道生死难关。在湘江战役中,敌人凭借着湘江天险和预先构筑的坚固工事,调集了大量兵力,对红军进行了疯狂阻击。
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的猛烈炮火,战斗异常激烈。经过数昼夜的浴血奋战,红军虽然最终突破了湘江防线,但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多人锐减到 3 万余人。那满江的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江水,也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民间流传的 “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这句谚语,深刻地反映出了湘江战役的惨烈程度和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
正是这场悲壮的战役,以血的教训宣告了 “左” 倾路线的彻底破产,让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错误路线的危害。同时,它也保住了革命的火种,使得中国革命在历经磨难后依然有继续前行的希望,为后续通道转兵会议的召开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前提条件。
三、“湘西口袋”
早在湘江战役之前,蒋介石就凭借其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察觉到了中央红军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为了将红军一网打尽,他精心策划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军事部署。一方面,他调集了刘建绪、薛岳两部主力近 20 万人,将这些兵力精心配置在湘西的城步、绥宁、靖县、会同、武冈一带,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线。
在红军北上必经的四道封锁线上,国民党军队修筑了多达二百一十座碉堡,这些碉堡犹如一颗颗坚固的獠牙,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口袋阵,妄图等待红军自投罗网。另一方面,蒋介石还分兵对红军进行紧追不舍,让红军在行军过程中时刻处于敌人的威胁之下。
蒋介石的这一战略布局,给红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红军如果继续按照原计划北上湘西,就必然会陷入敌人精心布置的重重包围之中,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红军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出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此时,毛泽东等领导人也在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力求带领红军摆脱困境,为革命寻得一线生机。
四、担架计谋
长征开始后,毛泽东由于身患疟疾,身体十分虚弱,因此在行军过程中坐担架的日子较多。而张闻天也因身体不适,有时也需要乘坐担架。这看似不幸的身体状况,却意外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深入交流的机会。在漫长而艰苦的行军途中,他们躺在担架上,推心置腹地交谈着。谈话的核心内容始终围绕着红军军事上的指挥错误展开。毛泽东凭借着自己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军事经验,详细地分析了当前红军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他认为 “左” 倾错误路线下的军事指挥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导致红军在战斗中陷入被动。张闻天认真倾听着毛泽东的观点,内心也逐渐产生了共鸣。
与此同时,毛泽东深知要改变红军的命运,仅靠他们两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于是,他积极主动地做周恩来和朱德的工作。
周恩来和朱德都是具有卓越军事才能和丰富战斗经验的领导人,他们在红军中拥有重要的影响力。毛泽东与他们深入交流,阐述自己的战略思考和对红军未来发展的担忧。经过多次沟通,周恩来和朱德也都认识到了当前军事指挥存在的问题,他们对毛泽东的看法表示赞成,并同意在通道召开一次军事会议,共同商讨红军的出路。
就这样,在担架上悄然形成的 “计谋”,如同星星之火,逐渐汇聚成一股改变红军命运的强大力量,为通道转兵会议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恭城书院
1934 年 12 月 12 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红军在通道老县城县溪镇的 “恭城书院” 召开了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
恭城书院,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使命的庄严。会议当天,气氛紧张而激烈,与会者们深知此次会议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会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针锋相对。李德等人固执己见,仍然坚持按照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他们忽视了当前严峻的形势和敌人的强大兵力部署。而毛泽东则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果敢的决策力,坚决主张避实就虚,转兵贵州。
他详细分析了贵州的地理环境、敌人兵力分布以及红军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出贵州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红军进入贵州可以获得喘息之机,同时还能打乱敌人的部署,争取主动。
毛泽东的发言有理有据,充满激情,他的声音在书院内回荡,撞击着每一个与会者的心灵。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与会者们认识到了毛泽东主张的正确性,采纳了他的建议。
中革军委在长征途中首次以 “军委” 名义,在 19 时迅速发出了 “万万火急” 电报,明确体现了通道转兵西进贵州的主要精神,命令全军 12 月 13 日向贵州进军。从这一刻起,通道这座古老的小城,因恭城书院会议的召开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好运转折之地。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在这里重新崛起,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再次得到认可,开始在红军的决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领红军走向新的征程。
六、鱼水情深
长征的伟大征程不仅是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史,更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画卷。
当红军经过通道时,尽管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保持着严明的纪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军队的本质。红军战士们深知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因此积极主动地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在通道这片土地上,许多善良淳朴的侗乡同胞被红军的行为所打动,他们纷纷自发地为红军提供帮助。有的侗乡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凭借着自己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带领红军避开敌人的追击,穿越崇山峻岭,寻找安全的行军路线。有的则积极为红军筹集军粮,尽管当时百姓们的生活也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家中仅有的粮食,支援红军。
更有许多侗乡群众如亲人般悉心地照顾受伤掉队的红军战士,为他们提供住所、食物和医疗救助。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一担皮箩” 见证了侗乡同胞对红军的无私奉献,他们用皮箩为红军运送物资;“一盏小马灯” 照亮了红军战士前行的道路,也象征着百姓与红军之间的心心相印;“一杆红军秤” 体现了红军公平买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而 “五姑嫂舂米送红军” 的故事更是广为传颂,五姑嫂不辞辛劳,日夜为红军舂米,只为让红军战士们能够吃饱饭,有力气继续战斗。这些生动的事例,无不展现出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这种情谊成为了红军长征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红军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进。
七、转兵西进
通道转兵,这一关键决策在红军长征的危急关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红军前行的黑暗道路,成功挽救了濒临绝境的 3 万多中央红军。
当时,如果红军继续执行错误的北上计划,必然会陷入敌人精心布置的重重包围,后果不堪设想。而转兵西进的决策,使红军得以避开强敌,保存了有生力量。同时,这一决策也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的发展保留了核心力量,避免了革命事业遭受灭顶之灾。
通道转兵为后续的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打破了 “左” 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和军内的长期束缚,为正确路线的确立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集中、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是红军行动的根本保证,即使在面临巨大困难和分歧时,党依然能够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做出正确决策;实事求是则体现在根据实际情况果断调整战略方向,不盲目蛮干;独立自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上不依赖他人、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决心;勇于担当则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挽救红军和革命的重任。
转兵西进使风雨飘摇中的中国革命重新找到了正确的航向,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犹如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后又重新校准罗盘的巨轮,一路劈波斩浪,向着胜利的彼岸奋勇前行。红军在新的战略指引下,不断取得战斗胜利,逐渐发展壮大,为最终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建新中国
凭借着 “通道转兵” 这一伟大决策所开启的新征程和红军长征精神的强大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后,不断发展壮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外敌入侵。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积极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独裁统治,发动了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坚决进行自卫反击,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北京天安门广场上,30 万群众齐聚一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一震撼世界的声音,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长期的压迫和剥削,站立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它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 策 划:怀化市文联党组书记 主席|杨少波
统筹制作:佛山天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创撰写:国际(澳门)学术研究院院长|高胜文
艺术指导:陈敬平|轻写实沙画始创者
沙画创作:邹 瑜|沙画文旅研学全国推广先驱
旁白配音:曲 潇|山东电视台知名主持人
指导单位:湖南省沙画艺术协会
备 注:原文联主席杨少波任期内策划此次内容,现任湖南省怀化市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杨炎雳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